原标题:将家政服务业升级跟精准扶贫结合
推动家政行业“供给侧改革”,也是扶贫契机。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表示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家政业是朝阳产业,既满足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需求,也满足了城市家庭育儿养老的现实需求,要把这个互利共赢的工作做实做好,办成爱心工程。
就在去年6月,保姆纵火案引发全国舆论关注,引爆公众对家政市场的信任危机。但又不能不看到,随着二孩放开和人口老龄化,保姆、保洁、保安等社区生态服务在城市供不应求。数据显示,这几年保姆工资涨得很快,但找一个可靠的保姆,依旧是很多家庭的难题。
经前期调查,家政服务业发展主要面临这些掣肘:
首先,是数量缺口和结构缺口并存。与日益旺盛的家政服务需求相比,我国家政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明显不足。以北京市为例,全市家政服务人员缺口20万到30万。相较于传统的做饭、保洁等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家政服务,孕产妇护理、老人照护等专业性较强的中高端家政服务需求更大。但目前我国约90%家政从业人员仅有高中及以下学历,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其次,行业规范化不够。家政服务企业良莠不齐、行业诚信体系尚不完善。整个行业“小散弱”特点明显,有较强带动、引领能力的上规模、跨地区、宽领域、优服务的企业较少。
第三,人员从业意愿低、流动性大。调查显示,65%的家政从业人员在一个公司工作时间不会超过半年。还有,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现有家政从业人员大都出生在60、70年代(即“4050”人群),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很少。
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考虑到家政业供需严重脱离的状况,部分地方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政府,不妨把“打造高级保姆区域品牌”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积极组织、强化培训,打造家政服务区域品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更好推进精准脱贫。具体建议如下:
其一,有些地方政府可设立发展专项基金,进行学院式培训、细分化培育,让原本零散的家政从业人员实现组织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收入水平。
第二,加强人员筛选,入村入户考察家政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情况、诚信记录等,培训后严格执证上岗制度,并建立家政服务身份识别和质量追溯系统,录入家政从业人员身份信息和培训从业信息、推荐企业及服务质量评价,把好家政人员身份真实关、家政企业担责关和服务质量核验关。
第三,支持培育一批服务优质、管理先进的品牌家政公司,对接大中城市的市场需求,提供从专业培训到外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鼓励引导通过待遇提升,激发从业者职业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张劲(全国政协委员、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