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美好出行 从大数据“杀熟”开始?

时间:2018-04-02 10:44|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熟,意味着了解与信任。常言道“熟人好办事”,但办的却不一定是好事。对于消费者来说,“杀熟”由来已久,它以一种潜规则的姿态活跃在日常商业活动中。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这种潜规则利用大数据,变得更加精准、广泛,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大数据“杀熟”。

  熟客扎心

  近日,有滴滴用户发现,同一段路,在两部手机上的报价却不同,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这就是传说中的大数据‘杀熟’?”

  3月23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转发了CTO张博的一则公开信,对于大数据“杀熟”一事,张博在公开信中进行了否认。“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然而消费者却对滴滴的回复表示质疑。一些网友纷纷在公开信下方留言,晒出自己被“杀熟”的经历。

  “亲测,相同的wifi、相同的地点,价格不一样。”“同一个地点,我要60元我朋友只要40元,没看到这篇文章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这就是‘杀熟’啊!”“最新发现,同样的手机,同样的网络环境,登录不同的账号,价格也不一样。”

  新金融观察记者也尝试使用两部手机在滴滴平台上叫车,同一时间、相同出发地、相同目的地,老用户显示的价格为15.8元,新注册用户价格则为13.9元。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大数据“杀熟”已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价格欺诈。

  “杀熟”在身边

  不仅是滴滴,携程、淘票票等互联网平台也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我在携程上,同一账号,反复查询同一酒店、同一房型,它的价格可能就会涨,就是利用大数据来分析用户对某件产品的需求度,我们避免不了。”

  “我之前在淘票票上花了30元办了影城卡,使用影城卡后的优惠价为17.8元。朋友也试着用淘票票看了下票价,结果她没有办卡,票价是9.9元。”

  有平台将这类行为归为营销。“新用户首次购买会有优惠,属于促销行为,每个行业推广时都可能会采用。”

  “这是无耻的诡辩。”知名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家郭凡礼直言,精准营销是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设计、制造、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大数据‘杀熟’则是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

  事实上,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曾尝试了“杀熟”模式。

  同样的DVD碟片,针对新用户的价格是22.74美元,对老顾客报价为26.24元,结果这一差别被细心的消费者发现,导致亚马逊的声誉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且对消费者作出经济赔偿,并承诺不再进行价格歧视。

  隐私or便利

  目前,各界对数据监管和利用的规范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发展,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的现状无法得到有效的抑制。

  在郭凡礼看来,大数据“杀熟”反映了在大数据时代,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和网络垄断地位,对消费者形成信息孤岛。

  有业内人士作出警示:“不要觉得关于你的、看似不起眼的信息泄露出去没什么。只要有心,从你身上多找点钱还是很容易的,而且还发现不了。杀熟,只是门槛最低、最粗糙、最容易被识破的一种罢了。”

  消费者在大数据面前处于绝对劣势。互联网平台依托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画像、了解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习惯,成为最熟悉我们的陌生人。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变成了透明人,越来越多的用户为无法保障自己的个人隐私而感到担忧。

  3月26日,李彦宏发表的一段中国用户“隐私论”恰恰刺激到了这根敏感的神经。

  李彦宏说:“我们非常了解隐私问题,我认为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同时我也认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相对来说也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随后,他补充说道:“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才会去使用它。”[page]分页标题[/page]

  然而用户可以不愿意吗?答案是:不可以。

  新金融观察记者实测,在安装手机淘宝APP时会面临一个问题:是否同意平台收集用户使用信息?同意,则进入下一步操作;不同意,则应用自动关闭。

  这并不是个例,如今大多数APP都是如此,看似征求用户意见,但事实上,往往没得选择。

  有业内人士坦言: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大洋彼岸的Facebook正在因为数据安全问题而付出了数百亿的代价。而中国用户的信息安全却还没有得到企业家的重视。

  互联网行业很多头部企业的天然垄断性,唯有垄断,缺乏竞争,才会让某些平台更加肆无忌惮地出手。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共享经济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技术不是用来坑用户而是用来服务用户的。不要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事件被曝光披露后,最终将是平台大批用户的流失、信任度的降低、平台形象的崩塌。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