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摩尔定律难以为继?新型二维材料续写摩尔定律预言

时间:2018-05-03 19:26|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STRONG>

  吕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得益于极薄的尺寸和光滑的表面,较之三维材料,二维材料具有更好的门控性能和载流子传输特性。

  然而,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狄拉克材料(包括硅烯和锗烯)在费米面附近具有类似于光子的线性能量动量色散,虽然具有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遗憾的是它们本身没有能隙,不是理想的半导体材料。

  吕劲团队发现,具有起皱结构的单层硅烯和锗烯可以被垂直的电场打开能隙,随后他们用计算机巧妙模拟了处于电场下的硅烯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凝聚态物理和计算材料学成为重要研究手段。”

  二维材料晶体管表现优异

  尽管狄拉克材料可以被打开能隙,但打开的能隙还是满足不了逻辑器件的要求。

  吕劲团队发现,半导体二硫化钼场效应管在10纳米尺寸下仍然能保持可观的开关性能,并且具有傲视其他材料的超低亚阈值摇摆。这一预测,很快被加州大学伯克利科学家发表在《科学》上的实验工作所证实。

  吕劲介绍,尽管理论预测的二维材料晶体管有很好的器件性能,但实际构造出的二维材料晶体管往往达不到理论预期。究其原因在于二维材料难以掺杂,一般只能用金属与二维半导体直接接触来注入电子,在金属半导体界面处常常会出现所谓的肖特基势垒,而常规的能带计算往往严重低估了肖特基势垒的不利影响。

  吕劲团队创建了量子输运模拟,很好地解决了二维原子晶体管界面肖特基势垒的计算问题,并且计算结果能与实验很好吻合,这将有利地推动二维材料晶体管的优化。他们系统地模拟了一系列二维半导体V族烯(磷烯、砷烯、锑烯)尺寸在10纳米甚至5纳米以下晶体管,发现了比二硫化钼更好的器件表现,能够满足国际半导体技术线路图未来十年的需要,有望延续摩尔定律。

  晶体管的发明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以晶体管为基础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延伸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作为国际上运用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处理二维原子晶体国际最成功的团队之一,吕劲团队正致力与其他实验组合作,以期将理论预测的超越常规硅基晶体管的二维材料晶体管变为现实。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