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互联网巨头“去资产化”值得期待

时间:2018-05-18 19:16|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周慧虹

  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把全部的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京东金融扮演的角色是为金融机构服务,将全部业务转为ToB(面向企业),做科技型产品服务。”几天后,乐信CEO肖文杰在公开演讲时说,“未来将不做金融业务、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做各大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而早在2017年3月,蚂蚁金服就宣布将定位于“Techfin”(科技金融),“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实际上,这轮表态之前,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合作。京东金融目前与400余家银行、120余家险企、110余家基金公司和40余家证券、信托、评级机构合作。乐信集团2013年就创办“分期乐”平台,拥有分期消费场景,未来将全面向金融机构开放。

  互联网巨头此番经营转向,突出体现为“去资产化”,将主营业务收入转移到科技服务上来。从当初倚重金融机构,到与之分庭抗礼,再到如今“喜结连理”,一改过去“自己做金融”,转而“帮别人做金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就此步入市场比拼“下半场”,迎来竞合发展新格局。

  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以来,为推进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步伐,改善社会资金配置结构,满足更多群体的理财与信贷服务需求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不安分基因,及其所崇尚的“一味求快,快速迭代”思维,也给金融生态增添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催生一些新的金融风险。何况纵观以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竞争,不少属于同质化竞争。凡此种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运行与监管的成本。

  与其在同一片市场“红海”里厮杀,莫如差异化发展,在相互补益中共同抵达理想中的经营“蓝海”。对互联网巨头而言,可以说“思路一变天地宽”。以京东金融为例,“去资产化”后的“京东金融2.0阶段”模式将表现为B2B2C,第一个B(即企业)是京东金融,中间的B是机构,可以是政府、金融机构等,最后的C可以是小企业,也可以是消费者。在逻辑层面,京东金融将从服务最终客户转变为服务企业。如此一来,互联网巨头就可以一心一意经营自身专长,通过不断开掘自身技术层面的优势助力企业客户,进而获取更多“价值剩余”,而相关金融机构也在互联网巨头“去资产化”后,依托后者的技术支持努力运作好自身的资本,从中赢取相对丰厚的经营收益。不难看出,如此经营模式利于互利共赢。

  当下,面对金融监管趋严态势,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的协作互补,能更好地应对客户需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新,降低金融成本。同时要看到,我国正开启新的金融业开放,相关措施涉及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商业存在、资本项目开放等多个方面,会对我国金融机构形成强烈冲击。如此形势下,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走竞合发展之路,有助于进一步稳固市场阵脚,以从容姿态迎接金融业开放的到来。

  当然,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牵手并非有利无弊,双方的密切合作也让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传染性。双方不同业务之间的关联、交叉、渗透,使风险关系更错综复杂,在跨行业、跨市场、跨领域过程中易于监管套利。从彼此合作的现状来看,大多倾向于新业务、新场景等的拓展,而在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管控方面所作文章尚不多。为此,今后面对新技术应用引起监管生态变化,监管部门需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适时调整监管行为。互联网巨头与金融机构则应本着严于律己原则,诚实守信经营,同时有重点地推进相互之间在信用风险管控上的深度合作,使金融机构在不断改善资产质量的同时,为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助益。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