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农产品“周期病” 仍需破解生产的盲目性

时间:2018-06-07 21:31|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事实上不只是猪肉,就在今年,鲜蒜的价格跌到谷底,在江苏徐州,去年新蒜收购价格是2元/斤,而今年的收购价格只有0.4~0.5元/斤,还不够成本,此前有媒体爆出在云南部分蒜农甚至放弃采收的新闻。

  近年来,从“蒜你狠”到“蒜你惨”,“火箭蛋”到“伤心蛋”,包括在奶牛养殖等行业,这样的案例屡屡发生,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是正常规律,但目前过大的价格波动逐渐演变成一种“周期病”,其实无论是肉贱伤农,还是肉贵伤民,农副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都不利于行业的健康运行。

  规模化确实是解决农产品(000061,股吧)周期性的一剂良药,但只能作为长期命题。毕竟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农业和养殖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生产者中多数为农民,一方面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且本身对于市场信息了解滞后;另一方面,农副产品生产和市场行情有滞后性,而市场游资的进入让农产品正常周期被打乱,这些都导致散户盲目跟随市场行情,追涨杀跌,成为市场供给的变数所在。

  事实上,农副产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直接反映的是市场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周期的下行其实也是行业去产能的一个过程,而造成农产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了养殖户决策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但改变这一局面并不能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以猪肉为例,在此轮猪周期中,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分别于今年3月底和5月初开展了两批中央储备冻猪肉的收储。

  在乔玉锋看来,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划定禁适养区和环保政策等方面,政府所做的更多的是释放一种信号,并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来控制产能。

  在业内看来,目前的市场格局正在要求农民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生产的能力,主动和市场对接,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也需要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帮助,避免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脱钩。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搭建更完备的价格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更真实客观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防止农民过度生产和退出,缓和农产品的供应矛盾。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