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聊聊丨不同企业的跨领域产业合作问题

时间:2018-07-06 02:41|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微信改版了,这是7月改版后的第一篇原创,希望大家喜欢。

  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各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跨领域合作的例子逐渐增多,很多企业对产业合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比如“比较简单”的数据中心行业,仅仅从领域来划分,一个小小的机房就可以分为L1的机房基础设施层,L2的IT基础设施层,L3的操作平台与资源池层,L4的业务运行层。每个层级的市场又可以划分为几十甚至上百个更细分的市场和产品。各种跨产品跨领域的合作和商业模式更是层出不穷。

  小到个人,大到组织,在开展合作时都不免会碰到一些问题。笔者经常能听到有人感叹:连交流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里分享一些产业合作的经验给大家,希望对负责这方面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身份对等的问题

  不同的组织打交道,身份对等很重要。VP对VP,总监对总监,经理对经理。当然诸如500强大公司有光环增幅,一般情况下可以提升一等和对方人员交流。但产品经理和VP去打交道,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别扭。

  首先,决策权力和掌握资源的不同,职务越高肯定掌握的资源和权力更大,在沟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授权快速做出决策。

  也许在大公司的小白领也可以月薪数万,待遇可以比拟小公司的高管。但内部职务高低的不同,导致大家掌握信息的不同和决策权力的不同。比如讨论一个问题,高管可以当场答复,经理级别的就需要再去汇报。

  所以,超出彼此决策权力范围的讨论,很难有什么结果。

  还有,同样的话不同身份的人说出来效果当然不同。

  所以重要的问题或者宏观的问题还是需要彼此的大佬当面定个基调。具体的事情虽然还是小白领们来做,但大佬出席与否效果不同,比如体现对对方的重视啊、体现对己方人员言论的背书啊。

  当然,并不是说小白领就不能和高管、VP、老板们去打交道,主要还是看你能和对方聊什么;看彼此的思想认知、人生阅历、工作经验是否在一个层面上;看你是否获得了授权可以谈一些问题或者做一些承诺。

  那小白领如何与对方的高层打交道呢?

  1、信任是基础。最大程度争取对方的信任,让对方相信合作的价值。同时,最大程度争取内部的信任和授权。

  2、互惠互利是前提。合作必须为彼此带来好处,否则不可能长久。

  所以,与其想着去靠忽悠打动对方的高层,不如给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真正“实在”的利益也许小白领很难承诺,但一些平时不被重视的隐形资产也是有价值的,比如大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比如传播渠道、比如资源平台、比如行业影响力。

  3、不同身份的选择。大家在组织内的职务高低不能改变,但不要忘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实还有其他身份可以选择。比如领域内的技术专家、行业内的意见领袖、同属某个组织的会员。尽量选择一个彼此对等或能为对方接受的身份,交流的效果会更好。

  二、自我定位和认知的差异

  人与人的交流中,至少包括两个定位,对自己的定位和对他人的定位。定位的认知差异会造成一些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你和某公司沟通时,可能觉得其地位不高,影响力不大;但对方很可能并不这么认为。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会造成一些矛盾。

  比如你提供的一些待遇,不能满足对方的胃口;比如对方提供的一些资源,也不能得到你的认可。在你看来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也许对方认为是有求与他们从而提出一些不实际的诉求。

  初期合作的磨合过程最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尺度把握:不卑不亢的尺度掌握很重要。[page]分页标题[/page]

  不卑是因为你毕竟代表了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体量在那里摆着,没人会忽视;不亢是因为双方是合作关系,不是上下级或甲乙方。

  某些组织内部上下级关系较严格,强调执行力,从结果导向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一旦形成了习惯,把这种基于内部环境的工作方式,带到外部去有时就会显得很突兀。也许不经意间的语气、态度甚至一些细微身体语言就会影响到对方的感官。

  2、心理预期:大家都知道合同谈判中要控制对方的心理预期。其实涉及到利益的沟通交流都需要。

  两个组织之间的初期合作因为缺乏了解,可能因为认知的偏差产生不同的心理预期,比如以为500强财大气粗不差钱,以为对方不懂行情,以为对方能给自己更多利益。

  降低对方初期的心理预期有利于增加更多的筹码,方便后期一步步加码,但过低的心理预期也可能导致合作的失败。

  心理预期过高,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期则会带来更多麻烦。所以基于现有条件,适当降低对方心理预期即可,千万不要想着后续再给对方“惊喜”。

  3、合理利用资源:首先要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

  要知道,别人眼中的你你眼中的自己。

  比如一些大企业,很多人以为他们可以内部价买自己的产品,却不知道员工自己也要网上抢购;很多人以为某些知名企业的管理很牛,却不知道网上流传的内容大多是外部“砖家”们的忽悠。

  具体的资源就不细说了,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平台性的资源、隐形资源也不能忽视。

  其次是资源要合理匹配。除了针对不同的诉求提供不同的资源,还要注意不要过度给予。

  一些平台性的资源主要包括:

  · 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大企业合作,对一些小公司的品牌提升有很大帮助,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是直接能和经济利益挂钩的。

  · 知识的价值。大企业的一些管理课程、培训认证、一些流程的东西,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 平台的价值。或者说资源对接、连接所产生的价值。客观的说,很多协会、联盟其实就是起了一个平台的作用,资源对接、结识人脉等等。这块价值个人认为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好,也是在产业营销中最需要挖掘的金矿。

  最后的题外话: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大企业有不曾触及的领域,小企业也有自己的竞争力产品。除了表面的技术和产品,每家企业都需要挖掘自己的隐形优势并有效利用。清楚认识彼此的优势,寻求共赢,才能在跨领域的合作中为彼此带来更大的价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