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内资讯

知识容器 倒置知识金字塔

时间:2018-07-11 10:32|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企业的知识从哪里来?企业的能力与员工的知识,是否分得开?本文以原创的“知识容器”理论重组企业的知识能力,超越第六感,打开数字时代的知识自动化之门。

  知识金字塔有多难

  1988年组织理论家Ackoff首先提出知识金字塔DIKW之后。30年后的今天,这个金字塔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人在世界各地画着这样的图形。它代表了一个知识蒸馏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收缩、迅速衰减的过程。相比于大而不当的数据,承上启下的信息,知识总是吝啬而小气,而智慧则干脆就不像是按部就班的金字塔式的提炼,它更像是天赐之物。“说不清楚哪里来”才是智慧最好的标签。

图1 知识金字塔
图1 知识金字塔

  知识金字塔DIKW模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知识的走向和提炼的问题。有了概念的普及,随后登场的就是商业头脑。

  90年代中期前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开始流行起来。它像一个伟大先知,向前来膜拜的企业家们,兜售着随时可以兑现的知识黄金。在这里,知识被称为“可执行的信息(actionable information)”。知识管理承诺,它可以把企业繁复的像沙子一样多的数据库、文档,通过IT技术,筛选出来黄金。

  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这个像萃取石油一般层层过滤的“知识金字塔”。然而经过20年的挣扎,知识管理很少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那些意在用外部软件公司,通过软件化、工程化的方式,基本都未能取得既定的成功。国内也出现了大量的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的项目,最后都基本上归于文档管理的尴尬之列。这也说明,知识金字塔只是一个单向进程,即使是知识提炼的过程,也是困难重重,更不要说知识的复用。

  美国最为著名核工程研究机构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多年试图通过知识管理软件来进行知识的管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知识运动理论,探讨知识运动

  知识运动之父野中郁次郎,在1995年以一本《创造知识的企业》,将知识管理推向一个令人关注的顶峰。他将知识定义为两种暗默(隐性)知识和形式(显性)知识,然后通过讨论二者之间的四种转化方式,探讨了知识创造的过程。

图2 知识变化的四种模式
图2 知识变化的四种模式

  在这个经典的四区域相互转化中,暗默知识的传递,需要靠共同化,也就是感同身受,这里面的关键就是体验。学徒是一个典型例子;表出化就是一个“说出来”,用概念进行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而从形式知识向形式知识的转化,主要靠知识体系的建立,靠综合性来实现,也就是联结化。例如正规教育或者培训,通过结构化的体系;形式知识向暗默知识的转化,则主要靠借助于文字、图表等。这就是内在化。内在化是比较难的一步,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才能驾驭。

  知识运动理论符合日本学术界一贯的特点,逻辑清晰、严丝合缝,推导性很强。这本书一经问世,就成为知识管理文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本书,连德鲁克大师,都称此著作为“经典之作”。

  然而知识运动理论,过于强调知识本身存在的形式。它着重以“知识转化”为主线,造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缺陷;过于关注形式转换(运动),而忽略了知识对象:“人”才是整个知识至关重要的环节。

  想一想知识管理二十年,效果并不明显。企业的CEO、CIO们,对此的期望值都是越来越低。也许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回答:重要的知识,真的能被管理吗?[page]分页标题[/page]

  同样的一个问题是,创新能够被规划吗?

  超越第六感,企业第七感

  从知识到知识,永远都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它有一种天生的失真基因。人类知识一开始的传递,就具有很强的失真传播特征。口口相传,知识会遗失在风中;然后是画图,则歧义很多,限制清晰;然后是文字。这成为大众最为主流的知识载体。再后来出现软件,人类知识的重复,得到最为精确的复制,而且这种知识能力的传递,从物理成本上看几乎为零。然而这也是一种门槛极其高昂的媒介方式。中国2017年全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从业人数接近600万人,不到总人口的4%。而且这个行业人员增长缓慢,去年比上年仅仅增长了 3.4%。如果是纯软件开发人员比例更少,这意味着,很多人都不拥有这种技能。

  无论是金字塔,还是知识运动理论,都把精力消耗在知识的提炼、形式转换上。而知识传递对象,终究是以人为最终载体。因此,撇开知识-知识的形式主义,直奔主题:人到人,或许是一种全新的解决知识复用的路径。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伊达尔戈以其天才般的设想,构造了一个“人比特(personByte)”概念(简称“人比”)。它将一个人的神经系统所能接收的最大信息量,定义为一个度量单位,也就是“人比”。有了这个概念工具,我们立刻就会意识到,人比是一个社会属性和技术属性的结合。当一个人想获得多于一个人比的信息的时候,就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社会与网络随之而来。

  至此,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理论来定义知识重用,那就是知识容器。通过将知识进行多种方式的比特化、数字化,变成软件、视频、赛博互动、虚拟现实等方式,实现知识的量化储存。知识就像是被“冷冻一样”暂时存在知识容器中,在合适的时候,重新“化冻”,实现一种高保真的知识再现。

  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而“第六感”也就是所谓的“本能”,标准名是“超感官知觉”,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而知识容器,则意味着人体的全面综合性感知,与个人经验积累也不是成正比关系。这是一种人类掌握知识的“第七感”,它是人类知识的叠加值。

图3 知识容器的倒三角模型
图3 知识容器的倒三角模型

  人比,将人描绘成了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大知识容器。那么这意味着,它可以像“U盘”接口一样,去完美而轻松地“复制和再现”知识。

  知识容器的场景应用

  1.知识体系软件化

  这其实是知识编码的一种,其实也是比较难的一种。

  工业大数据,为什么在工业领域所获得的突破,远远小于它在社会大数据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就是因为工业大数据的属性、机理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没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是无法实现工业的建模和编码。“无知识不数据”,没有知识的引导,数据是很难有什么样的价值。

  因此,一个工业企业真正强大的资产,不是销售了多少吨的机器,而是企业拥有多少行代码。美国头号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就代码行数而言,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企业,微软也只能甘拜下风。

  尽管工业技术软件化,是最难的一条路,却是企业发展最为持久的一条路。因为借助IT手段,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工作者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实际上,如前所述,这条路失败了。这充分证明一点,知识体系编码,不是知识管理部门要做的事情,不是企业信息中心要做的事情,它必然来自最一线的业务工程师。[page]分页标题[/page]

  如果用知识容器的观点,而不是知识管理部门来看这个问题,许多IT部门就可以不必再牵头此事了。

  2.计量信息流动,感知知识交流效率

  企业中最喜欢的知识采蜜方式,就是“头脑风暴”,这被视为最高境界的知识撞击。当然,还有那些臭名昭著的、没有尽头的冗长讨论会。

  那么,这样的会议,到底知识强度有多大?无人可以回答。

  而现在,知识容器登场了。

  多年前尚没有无线网络、移动手持设备,麻省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Alex Pentland就启动了“可穿戴计算”的项目。谷歌眼镜的开发者都曾是Pentland的学生。这位“可穿戴设备之父”,同时启动了“社会计量标牌”的可穿戴设备项目,通过测量佩戴者的运动、声音强度和发言频度,就可以自动识别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强度。它可以判断打扑克的时候,是否有人在作弊。甚至,它可以预测一次约会是否成功。当然更“正式”的角色是会议协调仪,它可以对与会者的信息强度进行跟踪,从而引导正常的知识信号的流动。互动强度球,在中心的时候,就是一种最健康的信息流动模式。

图4 MIT媒体实验室的会议协调仪
第七感:知识容器 倒置知识金字塔
图4 MIT媒体实验室的会议协调仪

  有了这样的会议协调仪,集思广益的知识发现和传递,将变得轻松普遍。这也是许多500强机构,愿意使用这样设备的根本原因。当然,对怀春不遇的男女而言,要提高约会成功率,这也绝对是一把利器。

  这种协调仪,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容器。它直接瞄准了人,而非知识本身。这也是“知识容器”理论的根本所在。

  3.跟踪知识的轨迹,瑞丰协同

  知识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只能去管理静态知识,然而人们在通过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中,都是在动态知识的环境下进行的。设计师大多都是在软件上工作。例如工业上用CAD软件做设计,用CAE软件作分析。

  看到一个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出来这样一个结果?

  国内工业软件开发商瑞风协同,在仿真软件平台上增加了CAE插件,可以跟踪设计工程的行为路径,最后形成“设计行为数据库”沉淀下来。这种路径可以进行浮窗管理,通过快放重现整个设计过程。

  这样,一个设计师进行开发之前,可以通过查看“知识路径”,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启发。

  可以看到,这种知识容器化的方式,并没有对知识的结晶进行管理,而是对接近程度的知识创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因此它是一个双向箭头,既贯彻知识,也收集知识的过程。

  4.人工智能的四换新星

  人工智能当然被寄予厚望,但当前它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并不顺利。AI在制造业,可以从四个角度入手:换眼换手换脚换脑,但各自的进展却是相差较大。在换手方面,除了一些刚性工件的重复性工作早已经被机器人占领,AI在对付柔软材料方面,一直是力不从心。

  而在用于质量检测的换眼方面,AI有可能率先破局。源自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阿丘科技,成功地将视觉检测系统与缺陷检测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问题,尤其是在3C电子领域,取得较大的成功。在获得天使投资500万后,成功PreA融资 5000万元。

图5 图像检测的知识容器
[page]分页标题[/page]
图5 图像检测的知识容器

  以前的检测,都需要靠大量的人工,用肉眼去识别瑕疵,需要非常成熟的技术工人去判断。师傅带徒弟,徒弟要学习各种要领。而现在,满载着人工智能的知识容器登场,这使得质量检测的工作门槛和劳动强度都大大降低。

  5.VR/AR再现场景

  虚拟增强现实VR/AR是知识容器最完美的阐述者。它所蕴藏的数据和知识,用肉眼并不可见。但通过合适的知识容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前人的知识,得到了实时、情境式的传递。

图6 法国可视化软件实现协同作业
图6 法国可视化软件实现协同作业

  更为奇妙的是,VR/AR可以“一人所见、多人所见”,通过将一个人在现场的感受,完整地复制到另外的知识容器上(一个或多个),那么所有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知识的传递,变得无缝而且简单。

  6.向指尖触感要知识

  操作员大量与设备、原材料接触,会形成如何的感知和判断?知识的价值,如何从指尖流向物体,或者反向回来?

  博世智能手套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知识容器。这个手套内置了多个微机电传感器(MEMS),基于算法进行精准的手势识别和追踪,在不需要进行任何物理接触的情况下将数据传输到软件平台,实现意图分析。

  这种智能手套用于新员工岗前培训、关键工序确认,以及节拍分析。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线上的具体工位,设计操作步骤,比如抓取物件,配合基础迎接物件,拧螺丝等动作。员工戴上手套后,动作是否到位、节拍是否紧凑,数据都会传到后台。员工可以看到每一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显示界面上有操作步骤提示和动作节拍显示。

图7 智能手套是节拍作业的知识容器
图7 智能手套是节拍作业的知识容器

  知识容器放大了人类的各种感官的综合使用能力。这一次是指尖触感,人类获得知识的能力,有了空前放大的可能性。

  7.历史经验数字化

  来自国内照明行业的龙头企业欧普,模具事业部的招人一直是老大难的事情。因为模具行业属于精密机械制造业,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重资产为一身,高度依赖熟练技师对精密设备的操作,技术工人经常非常缺乏,因为缺乏经验而造成模具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欧普照明开始着手,将模具设备的操作经验一点一点数字化,形成各种量化的知识容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物联网实测的操作数据,可以与知识容器完成即时比对。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原来需要5年时间培养的工程师,在2年内就能完成。董事长王鸿海声称,“以往欧普照明开模具要做对很难,而现在是做错都很难”。

  知识容器,在场景应用中,实时触发,即时传递。而这种强大的知识容器,又使得欧普的制造能力开始外溢,目前给外部加工的模具,已经占到80%。

  8.视频动作捕捉与分析

  日本日立Hitachi公司的电子制造厂,通过对老员工的形体动作进行捕捉,寻找形体动作的关键位置和人体重心,从而可以找到人体的最佳动作。一方面,新员工可以最快地通过知识容器,快速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page]分页标题[/page]

图8 日立的行为分析以提高生产质量
图8 日立的行为分析以提高生产质量

  另一方面,在实际车间运行过程中,知识容器可以基于标准动作,判别实际人员的操作是否脱离标准流程,并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报警。

  大家还有记得《Mission Impossible 5》中的通关方式吗?密码已经不是简单的指纹、眼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而是通过对人体运动的骨骼分析,确认来客是否为白清单上的授权者。

图9 人体运动捕捉,形成知识容器
图9 人体运动捕捉,形成知识容器

  以上描述了各种知识容器,都是围绕综合人类各种感官而打造的“第七感”,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复用。当然,最值得期待的是,应该是脑机接口和脑芯片移植。一旦实现,那将是知识容器的巅峰。

  知识自动化登场

  知识传递之难,在于它的形式并不确定,它是一种“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复合体的传递。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体验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可重复,因人而异。而知识容器,意味着将知识借助于各种各样数字技术,形成多样化的知识容器,进行存储、无失真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容器的多样性,胜过知识拥有者的能力。借助于知识容器,知识自动化将变得广泛而可信。一个数字化、可量化的知识重现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它为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通过感同身受的精准性和可复制性,打开了人类综合使用感官的知识能力。如果第六感是一种个人的本能,而第七感往往可以被当成一种组织能力进行建设。因为,第七感是属于组织的。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式,借助于还原知识的全感官特性,使得知识可以在无编码的状态,重复与再现。这对于企业培养人力资源、核心Know-how知识保留在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OK,企业家们,准备好了吗?开辟企业的“知识容器”时代,打造组织的“第七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识自动化。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