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中国外汇丨中国保理行业的发展之路

时间:2018-09-12 23:53|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要点

  为更好地促进中国保理行业发展,孙剑波建议应正确认识保理业务、加强保理业务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并营造有利于保理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环境。

  现代保理业务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洲,距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史。1993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正式揭开了中国保理业务发展的序幕,随后,交通银行(601328,股吧)、光大银行(601818,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浦发银行(600000,股吧)等商业银行先后入会并开办保理业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保理业务作为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手段,在盘活企业存量资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2018年是保理业务在中国发展的第二十五年,在这个特殊的值得纪念的节点,《金融&贸易》专访了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孙剑波。她认为,中国保理业务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从零做到世界第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型产业。同时,不断扩大的企业应收账款规模也为中国保理业务的未来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保理业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实体经济,并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发动机”和“稳定器”作用。

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孙剑波
建设银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孙剑波

  中国外汇:中国保理业务从1993年起步到现在已经历了二十五年的发展。您如何评价中国保理业务这二十五年来的发展?

  孙剑波:首先,这是中国保理业务从无到有、实现业务规模跨越式发展的二十五年。与欧美相比,中国的保理业务起步较晚,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保理行业不断成长壮大,保理业务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官方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保理业务发生额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1995年不足3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了1万倍,已占全球保理业务量的15.6%。中国保理业务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从零基础做到世界第一,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型产业。

  其次,这是保理业务相关政策法律日益健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的二十五年。中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发展初期,保理业务遇到了相关政策法规空白、监管权属不清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等诸多障碍,毋庸讳言,保理业务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如今,在国家大力倡导金融工作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保理业务日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批有利于保理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由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扩大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确立了应收账款确权的法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修订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增加了应收账款转让登记参照质押登记办理的规定,为应收账款转让提供了依据。另外,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商业保理作为金融业务纳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监管,以强化对金融业务的统筹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以上政策法规的出台和监管机制的完善为保理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再次,这是保理业务与科技加速融合、以创新迸发新活力的二十五年。中国保理业务发展之初,采用的是纸质材料、人工处理的传统业务模式,随着业务量和客户数的激增,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保理业务的发展需要,而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保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保理业务与金融科技融合主要经历了电子化、线上化和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三个阶段。保理业务电子化将保理商内部业务、资金、账务等要素电子化,满足了业务高效处理及可追溯的需求;保理业务线上化是通过与客户的多渠道连接,无缝对接双方业务系统,实现了客户在线申请、贸易背景在线确认和应收账款在线验真;时至今日,互联网时代到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各类信息的真实透明,帮助保理商对贸易背景合理性的判断和对交易流程的实时监控管理,推动保理业务向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page]分页标题[/page]

  在经历了一系列技术变革后,保理业务与科技发展加速融合,逐步向保理商与客户间的整体金融生态系统建设迈进,这将使从前不可能完成的业务成为可能,保理业务正不断以创新激发新活力。

  中国外汇:作为全球第一大保理市场,中国保理业务有哪些特点?如何才能让中国保理行业更加规范发展?

  孙剑波:中国保理业务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中国保理业务总量大,但保理业务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较低。2017年,中国重返全球保理市场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保理业务量占GDP的比重仅为3.8%,保理业务渗透率低于世界范围内5%的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市场差距更大,这反映出中国保理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保理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其次,国内保理比重较大,国际保理比重稳步提升。2017年,中国保理业务量达到3.16万亿人民币,其中,国内保理业务量2.6万亿人民币,市场占比82.7%,同期,国际保理业务量约合5600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比为17.7%。国内保理在中国保理市场比重仍然较大,国际保理业务在10年前的占比不足5%,而时至今日占比已经超过17%,其比重正在稳步提升。

  具体看中国市场的国际保理业务。进出口两端的保理业务已经从出口保理业务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变为进出口业务均衡发展,目前,进口保理业务约占国际保理总量的60%,出口保理业务约占40%,占比的变化说明大量的进口业务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而改为通过保理这类赊销贸易项下的金融服务完成。在过去五年间(2013年—2017年),国际保理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8%,而同期全球的国际信用证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证明保理业务在跨境贸易中发挥了日渐重要的作用。

  再次,银行保理业务与商业保理业务共同发展,银行保理业务占据中国保理业务市场的主导,商业保理业务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中国31家银行保理商共完成银行保理业务2.16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5%,市场占比超过2/3,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同时,自2012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的商业保理公司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7年,商业保理公司共完成商业保理业务约1万亿元,较去年翻番,商业保理业务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商业保理公司主要从事国内保理业务,而国际保理业务的经营主体以银行保理商为主,业务量占比超过90%。商业保理公司受缺少外汇收支资格、缺乏国际保理专业人才等因素的制约,有能力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公司凤毛麟角。

  中国外汇:新技术的运用将会极大推动行业的发展。您如何看待,诸如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与保理业务的结合?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新技术脉搏,促进保理业务的发展,您对此的建议是什么?

  孙剑波:对保理行业来说,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块链技术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欺诈风险,简化了交易过程,降低了保持数据的原始性和交易可追溯的成本。第二,促进支付与结算的自动化、高效化,帮助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第三,现阶段我国的征信系统、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保理商征信以及风控的水平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通过区块链技术整合各个相关方及多渠道的信息,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并为保理商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银行和商业保理公司探索区块链技术和保理业务的融合。以建设银行为例,已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国际保理业务,结合国际双保理、再保理和定向保理等产品,搭建了由客户、保理商业银行等多方直接参与的“保理区块链生态圈(Fablock Eco)”,加强了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保理服务力度。目前,建设银行的区块链贸易金融系统已涵盖国际保理、福费廷、国内证、大宗商品等多个业务领域,累计交易额突破一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科技创新给金融业务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page]分页标题[/page]

  对于未来区块链技术在保理业务领域应用,建议首先应本着谨慎而积极的态度,加强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既要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优势,又要严防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新风险。立法部门和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金融领域深度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变化,加大对洗钱、非法融资和侵犯隐私等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繁荣。其次,应着力组建全球化的区块链技术联盟,通过引入贸易主体、保理商、相关职能部门等多类型参与者,建设区块链技术保理生态圈,加快规模效应的行成,抢占国际市场先机。

  中国外汇:作为FCI副主席,您认为当前中国保理市场比较迫切的国际诉求是什么?

  孙剑波:一年前,我有幸加入FCI全球执行委员会,并作为副主席参与FCI的各项工作。在这一年中,我逐渐体会到,中国市场无论从体量还是从业务机遇上,都已经成为全球保理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与中国存在大量外贸合作的经济体,对中国保理行业的发展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中国保理业务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壮大的阶段,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产品定义混乱、服务标准不一、市场竞争无序的问题。为了中国保理市场更好的发展,我认为中国保理业务的国际诉求主要有三点:

  第一,引入和推广成熟的国际惯例。放眼全球,保理业务已经形成了十分成熟的业务模式和被广泛认可的国际惯例,而中国的保理业务与国际标准实务差据较大,中国保理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业务规则,这也成为我国保理商向国际市场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引入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市场需求合理创新,形成既与国际惯例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规则是当前我国保理业务最为迫切的诉求。

  第二,重视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FCI已经建立了内容完善,专业性极强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课程涉及国际保理业务基础、风险防控、系统操作、法律法规等多个专业领域。我国拥有FCI最大的学生群体,但是由于保理从业人员培养周期较长,又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该群体的总量占比还远低于欧美水平。加之目前无论是银行还是商业保理公司更多偏重于国内保理操作,而国内业界尚未建立统一的行业资格认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第三,主动加强行业间的交流。目前FCI为其全球近400家会员保理商提供了多种交流机会和沟通平台,但国际惯例的制定者与中国保理行业的监管机构、同业协会、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机构之间的交流却比较有限。今年年中,FCI已分别与中国银行业协会(CBA)和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CFEC)签署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协会间的沟通和战略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双方正在朝着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努力,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国保理行业尽早建立起一 套较为完备的保理商准入标准、行业监管规则以及能够与国际接轨的保理行业惯例。

  我非常高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贡献绵薄之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发挥好中国保理商与世界保理商之间的桥梁作用,及中国行业协会与世界保理商协会之间的纽带作用,为中国保理行业在国际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而不懈努力。

  中国外汇:您如何看待保理业务未来的发展前景?保理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孙剑波:2017年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13万亿元人民币,不断扩大的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将为保理业务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保理业务的未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趋势:

  第一,合规经营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切保理服务都必须以合规为先决条件,在这一点上,银行保理业务和商业保理业务同样必须首先满足。

  第二,落实普惠金融战略,加强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保理服务力度是未来保理业务发展的方向。保理业务应该回归业务本源,丰富业务类型,支持实体经济,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金融服务。[page]分页标题[/page]

  第三,金融科技与保理业务将加速融合,在风险控制、业务拓展、成本收入平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外汇。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