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长安十二时辰》火了 悬疑剧改写IP玩法

时间:2019-07-16 07:48|来源:|编辑:z0011 网友评论

  日前热播剧集《长安十二时辰》不吝笔墨描摹盛唐历史风貌,开篇即以流畅的长镜头及精致的场面调度,勾勒出一个颜值极高的长安,征服了一批眼光挑剔的观众。

  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吕鹏一口气追了16集。他告诉第一财经,《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别具风格,是因为它展现了罕见的大唐风貌,虽然观众会对场景感到陌生,但不会觉得突兀,因为这是更接近于人们想象中的唐代盛景。

<iframe class="lyad"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marginheight="0" src="http://same.eastmoney.com/s?z=eastmoney&c=18&op=1" ipadsrc="http://same.eastmoney.com/s?z=eastmoney&c=1409&op=1"></iframe>

  截至目前,《长安十二时辰》豆瓣评分稳定在8.6分,超过13万豆瓣用户标记看过或在看,从口碑到热度堪称“现象级”。在网友呼吁下,自7月15日起,独播平台优酷从每周四更新四集调整至周一、周四各更新三集。

  吕鹏认为,《长安十二时辰》与过去那些国产影视作品区隔开来,回到了平等平视的关系,甚至稍微设置一些障碍,以高于观众的水准,勾起人们的观影兴趣。

  在影视行业从业者、《长安十二时辰》原著读者李楠看来,这部剧是国产网剧工业化的全新升级,精致程度达到电影化标准,镜头极具野心,服装化妆道具事无巨细。“如果放在国产电视剧的范畴来看,的确是划时代的作品,但如果以英美顶级剧集的要求来看,还差得比较远。”

  6亿成本打造盛唐景象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大唐玄宗年间,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天才少年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原著被称为唐朝反恐《24小时》。

  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作者,马伯庸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识闻名,他的多部小说包括《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四海鲸骑》已被影视化并陆续播出。

  导演曹盾判断,《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题材作品,因而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编织故事,尽量做到有迹可循。该剧2017年11月开机,耗时7个月拍摄。为真实还原大唐风貌,剧组耗资5000万在象山影视城建了座唐城,还原小说中长安一百零八坊。公开报道显示,该剧主要的出品方包括优酷、娱跃文化、留白影视、仨仁影视,联合出品方包括阿里影业、猫眼影业等11家公司,整体制作成本近6亿元,服化道方面不惜工本。

  如今电视剧集,从海外到国内,越来越讲究视听语言的品质,用镜头而非依赖台词讲故事。摄影出身的导演曹盾对光影处理非常讲究,这一点在他执导的前作《海上牧云记》就能看得出来,但《海上牧云记》败笔在于后期松散崩塌的剧情,相比而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虽称不上完美,部分人物行为逻辑值得推敲,但吕鹏觉得,“基本说得过去。由于该剧其他部分比较突出,观众会忽略那些稍有瑕疵的部分,后期如能保持目前的水准,它能够成为一部标杆性剧集。”

  原著铁粉李楠对剧集的改编并不十分满足,他认为导演极有野心,却有些自恋和炫技:“十八般兵刃全上,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些逼格和腔调,但又不完全成功。”在他看来,一部真正优质的剧集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调整节奏,导演过于注重格调的营造而影响了故事的紧张感。他认为,相对于原著给读者带来的愉悦体验,改编剧集在剧情方面仍欠火候。

  用古代场景套现代悬疑

  “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长安十二时辰》的雏形出自知乎话题,马伯庸信手拈来写下的答案,随后他花了半年时间将最初的设想扩展成为上下两卷70万字的小说。

  《长安十二时辰》虽是架空小说,却有着相对明确的朝代背景,原著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在历史中也有真实原型。主角张小敬出现在姚汝能所著《安禄山事迹》当中,李必原型李泌曾为太子伴读,辅佐四朝君王。

  李楠评价马伯庸是类型嫁接的高手:他用古代场景套现代类型,创造了一种新类型小说,比如三国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比如唐代反恐题材的《长安十二时辰》。“他小说的迷人之处在于场景设计是古典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又让当代读者觉得很真实,其他一些历史类小说,或者是纯现代思维,或者满口之乎者也。马伯庸小说语言半文半白,人物思维非常现代化,又不会让人出戏。”

  从故事设定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对标的产品是美剧《24小时》和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开发的冒险游戏《刺客信条》。自2004年就开始阅读马伯庸的李楠发现,2010年左右,马伯庸的作品出现了以改编成影视作品为目标的创作导向。

  李楠向第一财经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肖申克的救赎》作者斯蒂芬·金到《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美国一批通俗小说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被好莱坞购买并影视化改编。他们小说写法注重起承转合,很像电影故事大纲。中国通俗小说比较成功的作者如马伯庸,便是不断研究这些西方通俗小说的人。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他设置了姚汝能这样的视点人物:“他就像是相声中的捧哏,张小敬要做什么,他一开始不解,后来又明白了,姚汝能扮演的是故事解说者的角色。”

  归根结底,他们的创作都属于悬疑类型,需要通过不断反转,设置关卡,隐藏阴谋,酝酿情绪到某个节点之后集中爆发,读者和观众跟随悬念不断探索,最后解开谜题。

  但开篇阶段,导演过于注重多个人物的“亮相”环节,使得剧情迟迟未能推进,而随着剧集展开,各个人物前史逐渐揭开丰满,勾勒出事件的大致眉目,对于没有原著基础的路人观众,开篇时弃剧是正常现象。

  市场激励优质IP

  经过影视化改编后,半文半白的对白,高频率的专有名词在一些人看来过于“雅正”,导致普通观众在进入剧情上又多了一层障碍。《长安十二时辰》能够达到目前的热度,由多方面原因促成。

  在《长安十二时辰》播出过程中,优酷APP首页关键词一度为“易烊千玺”而非“长安”。易烊千玺的参演是该剧突破圈层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意味着IP+流量的商业模式又开始发挥作用。在影视产业研究者张向荣看来,在这种商业模式刚刚到来的时候,市场会比较兴奋,但往往影视改编效果低于市场预期。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失败案例

  张向荣认为,有流量小生加盟的剧集,能够获得口碑、收视或是票房丰收的前提是作品本身质量过关,表演到位。图书市场上的热门IP经过影视化改编后,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同等热度,某些畅销小说因为本身质量存疑,读者黏性不强,他们不一定会为IP改编影视剧,尤其是电影买单。

  目前市场上IP改编剧和古装剧仍然是网络平台的流量担当。但受到政策影响,从去年到今年,多个影视项目停摆和延后动摇了市场信心。不久前《九州缥缈录》临阵撤档,多少让影视剧从业者感到忧心忡忡。在影视剧投资环境低迷的情况下,《长安十二时辰》的出圈对良心创作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张向荣告诉第一财经:“虽然市场还没有达到火眼金睛的地步,至少传递给创作者一个信息,只要你对待创作足够用心、足够认真,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