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经聚焦

体育产业投资10年起伏 如今资本又瞄准这场坏生意!

时间:2019-09-20 12:26|来源:|编辑:z0011 网友评论

  十年沉浮,在经历了初生、热闹、撤退之后,我国体育产业终于迎来了又一个发展契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提出了2020、2035和2050年的短、中、长期战略目标,其中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iframe class="lyad" width="300" height="250" frameborder="0" scrolling="no" marginheight="0" src="http://same.eastmoney.com/s?z=eastmoney&c=18&op=1" ipadsrc="http://same.eastmoney.com/s?z=eastmoney&c=1409&op=1"></iframe>

  早在5年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46号文”),就赋予了中国体育产业化巨大的想象空间:到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有投资者认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超5万亿元肯定没问题,2035年的市场空间则更为庞大。

  不过,“体育产业的投资预测不好说。”知名综合类基金的董事总经理肖林(化名)八年之后再提体育产业投资时,心态与刚杀入体育行业时的雄心壮志略有不同,他在历经两波体育产业投资狂潮并取得诸多成绩后,还是选择转战并购。留给体育产业更多的是思考与建议。

  体育产业崛起

  2009年9月,我国首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将重点推进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

  当时,属于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体育产业,还在市场化的道路上摸着石头过河。“体育产业领域看似机会庞大,但空间却很小。”这是肖林彼时对第一财经记者的感叹。

  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体育产业的投资基本包括三个维度,即“上游内容、中间服务、下游生产制造”。其中,最大的基座是体育服装与用品,这一行业占到体育产业总收入的70%,但已基本被安踏等知名品牌占领;顶端的内容产业占比并不高,属于长线投资,需要耐心与耐力;而带来广告、流量以及真金白银的IP体育赛事转播,基本处于被仅有的几家公司以及互联网视频平台分割的处境。

  肖林分析认为,剩下的机会就在服务领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重构了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文娱体育平台型公司便是新的投资机会。根据细分领域的不同,平台型公司的想象空间也不同。比如资讯、视频、出版、体育等,可能会产生覆盖数亿用户、市值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机会;动漫、音频、演出、艺术、字体片、票务等,则有可能产生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机会。

  2012年左右,肖林试水投资体育产业平台公司“体育之窗”,布局全产业链的生态系统,将场馆资源和版权赛事资源融合移动互联网,打造创新模式体育运营平台。这一试水体育产业的举措在当时也引发了业界关注。

  热闹之后的大撤退

  而在2014年底发布的46号文,更是成为了体育行业火爆的催化剂。各大巨头纷纷出手,体育行业的投资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

  2014年,马云出资12亿元人民币获得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50%股权;腾讯、PPTV等平台对英超、欧冠、NBA等顶级赛事的版权争夺则更为激烈,2015年,腾讯以5亿美元天价拿下NBA版权。

  有些地产公司也转型进军体育产业。例如,老牌房企莱茵置业2015年发公告称,公司经营范围变为实业投资,包括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体育场馆的设计、施工、管理及设备安装等,完全向体育公司转型,并更名为莱茵体育(000558.SZ)。此外,贵人鸟探路者等7家A股上市公司开始布局近百亿元体育基金。

  第一财经记者熟知的几位知名体育人士在那段时间都拿到了天使投资,他们多围绕体育产业核心赛事和与社区做文章,包括传播、营销;场馆落地、赛事运营;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游戏、体育彩票等。

  第三方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体育类创业公司融资217起,融资金额约147亿元;2016年,有披露的体育类创业公司共融资235起,融资金额约196亿元。另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至2017年年底,共有35只体育产业基金成立,基金投资总规模超1370.56亿元。

  同时,一批体育类公司开始上市,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统计共有50家体育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包括体育之窗。

  但资本密集围猎后风向却变了。2017年,体育类公司开始撤离新三板。当年10月,体育产业明星公司博克森成为第一家选择退出新三板的已挂牌体育公司。随后,激想体育、耀宇文化、奥美健康、奥翔科技以及体育之窗等也纷纷从新三板摘牌。有分析称,新三板市场低迷、融资难及披露成本过高,或许是这些挂牌企业申请摘牌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那几年先后创业的诸多公司面临融资窘境。有投资者当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5年~2016年,真正投下来的钱有50亿元就不错了。每个企业拿的钱都不多,2015年几乎都是早期天使或者A轮,一两千万元以内。”

  另一位创业者表示,首轮融资的钱集中在做内容,两年时间基本就烧完了,拿到B轮投资的占比不到5%,“其实大家围绕足球、篮球、网球的内容还是集聚了不少优势,比如会员的累积、内容品牌的打造以及传播和广告商等。但是大家还是需要一口气去支撑。”

  《纲要》是一剂强心针

  肖林认为,这口气的核心就是,体育产业尤其是内容必须要走市场化,否则“公共服务”领域内围绕内容生产的创业型企业,基本的布局就功亏一篑。

  此次《纲要》提出,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9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811.4亿元,2014年~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4.6%,处在快速发展和上升期。

  目前,行业预测,体育产业的产值占GDP仅约1%,其发展空间要成为真正的蓝海,体育产业的格局需要大的变化,也就是提升内容服务的空间。

  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仍处于不平衡状态,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占比较高,服务类别例如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培训等占比低。就2017年公开数据来看,与十年前相比,体育用品以及相关产品制造增加值在体育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增加。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其中直接与公众体育消费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等增长突出,几项的增加值占比达到了25%左右。

  动吧体育创始人白强认为,赛事服务和大众健身服务业未来可增长空间非常大。其中,无论是新三板摘牌的企业还是创业型企业都需要一个强心剂。

  一切还需回到内容原点

  事实上,新三板的体育公司有A股上市野心的并不少。从营收层面看,包括体育之窗在内的一些公司业绩算是不错的,比如体育之窗的公告显示,2016全年,公司营业收入达8.42亿元,净利润达1.29亿元;2017年上半年,营收亦达到了2.95亿元,但净利润仅2177.65万元,较往年大幅减少。而2017年9月,激想体育就已宣布拟申请A股上市并接受东兴证券的上市辅导。

  市场在2017年曾做过估算,新三板体育板块公司(后增加到90多家)总市值为500多亿元。这些公司无论最终选择急流勇退、坚持阵地还是另有所图,最终的期许都是想要长足发展。《纲要》提出的体育强国战略任务,在某种层面上给了这些企业喘息的机会。

  “但这类企业在未来的投资领域中可能占比不是最高的,毕竟体育消费升级所带来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体育小镇的投资更大。”白强认为。

  肖林则也表示,各家在体育版权竞争上已略显疲态,毕竟所有的版权变现最终要落在衍生品上,“而用户的争夺并非只在线上,在中国,游泳、健身、乒乓球、羽毛球等场馆都时常出现爆满的情况。因此,场馆资源成了争夺线下用户的主要入口。”

  《经济学人》2017年发布的中国体育产业专题报告称,中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日益高涨,有34%的中国人每星期至少参与运动一次,较7年前28.2%的数据有了一定提高。这一比例也意味着,中国积极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口高达4.34亿。报告同时称,中国的消费升级正在悄然进行中,体育消费将迎来最大的市场红利。

  此次《纲要》明确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科技助力奥运、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等九大工程。同时提出,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2.5平方米。

  “但体育场馆如今处于一个比较矛盾的位置。一方面它是‘坏生意’,目前场馆亏损状态还是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它又是体育领域当下热点方向,众多主流投资公司和实业公司在尝试切入这块市场。”白强认为。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场馆投资小到千万元,大到几亿几十亿元,而且投资周期比较长。白强认为,这就需要合作模式的创新以及真正有实力与想法的公司加入其中。

  除了体育场馆外,集聚旅游、文化、健康等多元素的体育小镇,成为资本追捧的焦点。

  针对产业升级,《纲要》提出了推进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在全国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定期测评,实行动态调整,打造1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小镇样板。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基本建成需要三年,单体投资基本在20亿元以上,若按照2017年《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里的96个试点小镇的建设,整个投资近2000亿元。

  “但国外的一些体育小镇基本是自然生长起来的。比如新西兰的皇后镇,先是旅游小镇,后因霍比特人闻名,渐渐成为了户外运动天堂,集聚了大量高端户外运动。”北京斯迈夫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CEO袁方表示,国外体育小镇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产业集聚

  比如,靠近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蒙特贝卢纳镇,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被称为“冰雪产业之都”,有着数百年的悠久手工制鞋历史,全球约80%的赛车靴、75%的滑雪靴、65%的冰刀鞋、55%的登山鞋和25%的直排轮滑鞋等运动鞋产自此镇,当地整个制鞋产业链上有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的专业公司400余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欧元。

  相较之下,国内体育小镇中的体育内容产业发展则处于短板。“体育场馆需要内容,小镇也需要内容,几万亿的目标实现还是归于内容产业的提升,这是回到了原点,所以我认为,内容产业的市场化才是问题的核心。”肖林表示。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