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动态

在比什凯克“遇见”中国

时间:2014-08-15 14:46|来源:其实我是潜力股|编辑: 网友评论

  中新社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7月11日电 题:在比什凯克“遇见”中国

  中新社记者 李德华 孙亭文 殷春永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中新社记者从所住的DOSTUK宾馆出发,“不经意间”沿着一条名为“丝绸之路”的大街,前往“邓小平”街。在此街头,一块红色岩石上端雕刻着中国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的头像。

  近日,中国新闻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组在比什凯克采访,遇见许多中国元素。在比什凯克的许多中国人,又将DOSTUK宾馆这栋楼称为友谊宾馆,有中国商人在此承租了一层楼,做宾馆生意,名曰“友谊”。

  比什凯克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座古城,商贾、旅人、货物曾在此驻足周转,如今比什凯克又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一环,中国商人或吉国商人将“中国制造”带到这里,然后再周转到吉国各地,甚至中亚其他国家。

  中新社记者先后走访了中海市场和麦迪娜市场。麦迪娜市场又称“阿图什城”,该市场里的商户大多来自新疆阿图什市和喀什市,从事布匹批发生意,布匹来自中国杭州等地。阿图什商人吐尔逊·阿吉说,中国的布匹在吉国很受欢迎,现在吉国也有服装加工企业,需求量挺大的。

  中海市场是比什凯克重要的中国商品集散地,中新社记者走进这座以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市场后,吉国女孩法丽达用中文接待我们,清晰的腔调中透露着江浙口音。

  法丽达告诉记者,中文是在和中国朋友交流中自学的。因为她觉得会说中文,让她找工作更容易,挣的钱更多。现在她还用“微信”(中国流行广泛的一种通信工具)和许多中国朋友聊天,继续学习中文。在中海市场里面,有许多中国商人雇佣吉尔吉斯斯坦人,这些雇员可以说些简单的中文。

  法丽达与中国有着更深的渊源,她是吉国的东干族。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人迁徙到中亚的后裔,在吉国东干族有7万人,至今仍说着陕甘方言,仍有人会做回族传统服饰、鞋子等,把陕西西安、甘肃临夏等地称为“老家”,把中国来的旅客喊作“大舅”。

  在比什凯克市坎布隆乡,一座东干人经营的砖厂里,老板玉努斯指着来自中国陕西的周果告诉记者,这是他的“大舅”,他带来了中国的烧砖技术。这个砖厂里的许多工人都是东干人,能和中新社记者以带有陕甘方言的“东干语”进行简单沟通。许多人说,曾经回过“老家”,“老家”的发展很好,还想去“老家”看看。

  作为东干人的法丽达有学习中文的优势,但更多的吉国学生选择到“孔子学院”学习中文。

  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苏白·阿那别克告诉中新社记者,该学院现在设有21个汉语教学点和4个孔子学堂,注册学员从一开始的37人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人,生源覆盖吉国的各级学校和外交部、海关、检察院等政府部门。现在吉国有三所孔子学院,两所在其首都比什凯克,一所在南部城市奥什。

  毕业于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佳米娜尔,现在就职于一家翻译公司。“当然是中国的企业来得越多越好啊!”她说,她的同学大多数就职于翻译公司或中资企业,工资略高于当地企业的工资。

  此外,中新社记者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参加“中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时,偶遇一名俄语翻译,名叫张伊丽娜。她的父亲是汉族,来自中国山东潍坊,早年从黑龙江到了前苏联。张伊丽娜说,因为父亲来自中国,所以要求孩子都要学习中文,“要会说中国话”。

  今年5月上海“亚信峰会”期间,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双方称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政府和各部门之间的交往,扩大和深化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合作。或许,以后在比什凯克能“遇见”更多的中国元素。(完)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