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何杰锋:建设制造强国要做好“六个结合”

时间:2019-10-09 11:54|来源:|编辑:z0011 网友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保持了整体平稳、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良好势头,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比重持续降低,5G、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我们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亦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跃升。在此过程中,应着力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产业发展特别是科技研发方面,企业往往具有机制灵活、贴近市场、对用户需求敏感等优势,能够有效把握产品和技术升级的方向。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放手让企业进行研发试错、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与此同时,政府要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制造”的美誉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立健全企业黑名单制度,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产业人才、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二是应对当前挑战和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相结合,在妥善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同时,着力办好自己的事,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近段时间,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逐步显现,对此需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帮助企业解决短期内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减税降费的同时,加快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机制,推动制造业企业贷款实际利率适度降低,加强就业形势监测预警,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着眼于制造业长远发展,还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挥好我国国内市场大、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体系健全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其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三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既要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制造业聚集,也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当前,部分城市出现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趋势,对此需持续发力更好稳定制造业发展,强化资本、人才、土地等要素支撑,充分释放要素红利,使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区间。还要看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制造业本身的“硬件”过硬,更需要服务业的“软件”支持。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制造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相结合,既要注重新兴产业更好发展,也不能忽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跟风的倾向,容易造成过度同质化竞争。从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看,传统制造业仍然是大头,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看到传统制造业并不等于夕阳产业,只要加强研发、提质升级,就能很好地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要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强示范引领,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和标准建设。加强新兴产业统筹布局,做好重点产业顶层设计,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全面营造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是对外扩大开放和对内深化改革相结合,既要进一步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也要着力加强自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国际一流制造业企业无不是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要以开放促改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不断拓展互惠合作的范围和方式,更高层次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同时,要持续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广一些地方以“亩产”论英雄的做法,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鼓励开发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贷款投放力度。

  六是东部加快转型升级和中西部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东部地区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有利条件,承接好国内国际产业转移。随着一线城市制造业成本上升,大量企业选择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周边的二三线城市,东部二三线城市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要顺应产业转移规律,引导支持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完善产业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引导中西部地区夯实制造业基础,充分发挥开发强度低、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加强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东部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在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做优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