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江苏篇:高原之上攀高峰

时间:2019-10-21 12:24|来源:|编辑:z0011 网友评论

  高原之上攀高峰(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江苏篇(下))

  江苏经济强,强在实业。

  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实体经济占全省GDP的80%、全国的1/8、全球的3%……江苏经济体量多年稳居全国第二,靠的正是实体经济。

  底气十足、身位领先,是不是可以歇歇脚、喘口气了?

  “实体经济依然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不然很难长久立足”“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容不得半点懈怠”……江苏人没有陶醉于既有成绩,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自我加压。

  “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中流击楫,精神振奋。行走江苏大地,抓创新、强实业的好故事书写不尽,全省上下正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问题导向找症结

  实体经济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结合不紧

  富士康、纬创、仁宝、立讯……沿着宽敞气派的大道行驶在苏州昆山市,一家家名头响当当的电子代工企业令人目不暇接。一年生产近4500万台计算机、4800多万台手机,昆山可谓名副其实的“代工天堂”。

  “组装电脑和制造芯片都算信息产业,可组装一台电脑,利润还不够一包高档香烟。”苏州市市长李亚平不为“拿手好戏”自满,反而当着记者面主动“揭短”,“虽然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万亿级,可许多企业研发、服务两头在外,利润大头被拿走,面对的不是‘微笑曲线’,而是‘无奈曲线’。”

  江苏从不讳言发展的不足。

  回望来路,短板犹存。从探索“苏南模式”、发展乡镇企业,到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过去的江苏依靠引进、模仿、跟随做大了产业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然而,发展阶段之变让短板愈发凸显: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只能低位徘徊,实体经济出现动力衰减。

  立足现实,差距不小。全省工业企业专利的70%集中在传统产业,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1.8%;多数产业仍处中低端,具有全产业链控制力、全球话语权的领军型企业不多……

  一句话,江苏实体经济依然大而不强。

  根源在哪里?江苏拿起“放大镜”,探寻症结所在。

  与地方干部对话,一个对比,耐人寻味:江苏拥有167所高校、80多万研发人员,高校数量、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可广东有华为,上海有中芯国际,浙江有阿里巴巴,为什么我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少“高峰”?

  与科研人员座谈,两组数字,彰显症结:全省5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专利产出,创新能力不足;全国167个工学类一级重点学科中,江苏仅占17个,创新和产业结合不紧。

  “不足”“不紧”,带来的自然是“不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实现高质量,江苏把创新摆到了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一定要把江苏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策源之地、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说。

  满怀热忱补短板

  下定决心拿出魄力,挖掘创新潜力,激发创新活力

  集体拒签?

  几年前,当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准备像往常一样参加一场国外展会时,骨干工程师却全被拒签。徐工机械总裁陆川道出原委:“过去20多年,徐工一路成长,从全球机械行业的‘小角色’变成了‘大块头’。别人觉察到压力,所以‘处处设防’。”

  压力袭来,徐工人的斗志更加昂扬。他们毅然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心无旁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造出“全球第一吊”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液压挖掘机……几年下来,徐工掌握了包括底层软件、关键控制器、传感器等在内的全套技术,成了国际同行中的佼佼者。

  创新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赛。没有坚定的决心、果敢的魄力,绝难轻松取胜。

  创新时不我待,补短板你追我赶。2016年7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实现量产。台积电南京工厂不仅创下了投产的速度纪录,更使200多家上下游企业蜂拥而至。三年多过去,南京芯片产业从几乎空白跃升至全国前列。

  创新舍得投入,科技经费只增不减。2018年,南京提出,5年要拿出200亿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一年过去,南京市科技局经费猛增了一半多。“政府要过‘紧日子’,但再怎么也不能‘紧’创新,投入只增不减。”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字字铿锵。

  缺资金,就加大投入;缺技术,就加快研发。先选定13个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再对各种“卡脖子”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后向全社会“张榜招贤”、邀请有识之士“揭榜答题”,江苏擂响创新的战鼓,聚焦技术难关。今年上半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5.3%,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5%。

  创新也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高超的智慧、有序的章法,难以及早竣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

  搭建平台,将创新能力充分整合。

  “我们正在搞一个‘大动作’。”来到南京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川难掩激动,“5G商用刚刚开启,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展6G先期试验。它的传输速率是5G的百倍,能实现万物相联、天地融合。不久的将来,又会撬动一场产业大变革。”

  “大动作”离不开大平台。当下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单靠某个企业很难承担重大创新任务。为此,江苏组织整合创新资源,构筑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平台。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栖身无锡,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连云港……江苏已拥有170座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也均列全国前茅。

  畅通渠道,使创新成果充分流动。

  “没想到眼皮底下就有‘黄金’,我们还舍近求远,到国外花了一笔冤枉钱。”几年前,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开发一款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软件,因算法迟迟难解,多方求助无果,只好购买国外技术。此后,董事长辛颖梅才在一次学术交流中得知,省内专家3年前就研究出了这项技术。

  老板与老师“擦肩而过”的背后,是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各行其道”。能否在中间架一座桥?2013年12月,带着“架桥”的使命,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呱呱落地。几年来,他们的主攻目标定位两个:一是打通转化堵点,让实验室里的“科技之苗”长成产业中的“参天大树”;二是帮企业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化解研发痛点。

  “我们要做的,就是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的事。”副院长胡义东告诉记者,江苏产研院至今已孵化664家企业,平均一天就能转化3项技术。

  变革机制,让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在这里,不用看论文、年龄、学历,不必花大量时间填表、报账,科技成果大头归研发团队,就看你能为产业贡献多少。”江苏产研院研发人员郑新友说,通过松绑和赋权,科研团队的工作热情被充分点燃。

  “一座‘紫金山’,就是一块‘科技特区’。”紫金山实验室高度灵活的机制,让像张川这样的科研人员动了心:科研项目“分田到户”,首席科学家根据研究需求,可自主组合人员协同攻关;一旦成果落地,收益中九成直接分给科研人员。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江苏一手制定出台“人才26条”,抓现有人才使用这个“最近一公里”,最大限度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一手抓人才引进这个“最快一公里”,加快速度汇聚创新人才。

  姚期智,中科院院士、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这些年,人工智能产业风生水起,不少城市跃跃欲试,向他发出邀请。可最终,姚院士选择了南京。去年4月,由他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式挂牌,当天即签约孵化九大人工智能项目。

  有人打趣说,南京之所以胜出,是因为一份特殊的小礼物——当地干部拜会姚院士前做了“功课”,带了点他最爱吃的板栗。

  善意玩笑,折射出南京求贤若渴。对全球顶尖人才领衔团队“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资助额度上不封顶……靠着“大手笔”,南京一年引来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

  汇集合力、挖掘潜力、释放活力……江苏全力以赴补足短板,满怀热忱拥抱创新!

  闯出一片新天地

  创新引擎高速运转,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循产业而起,产业因创新而变。创新引擎高速运转,引领江苏实体经济阔步向前。

  ——核心技术“从无到有”,助力产业摆脱瓶颈制约。

  纳米,米的十亿分之一。将一根头发丝“撕”成5万根,每根厚度约为1纳米。材料微缩到纳米尺度,性能会发生质变,可广泛用于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以前,我国纳米材料要靠进口,国外企业一度“坐地起价”,每年上涨10%。

  “不想看别人脸色,就要拿出自家本领。”在苏州工业园区,纳微科技公司董事长江必旺带领团队刻苦攻关,终于打破垄断,产品价格仅为国外一半。

  一点突破,满盘皆活。关键技术的突破,让创新者赢得回报,也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利好。

  距纳微科技仅5分钟车程的信达医药,对此深有体会。在生物医药分离纯化过程中,功能性多孔微球是关键材料。“靠进口,一升微球12万元。用上‘自己人’的微球,成本大幅下降,国产药竞争力更强。”信达医药董事长俞德超报告喜讯:企业独立研发的国产PD—1药物达伯舒,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六成。

  ——高端产品“人无我有”,推动产业登上更高台阶。

  一根直径几毫米的透明玻璃棒,能有多大本事?

  “就是这根光纤预制棒,难倒咱们数十年。”南通中天科技的工作人员解开谜题:预制棒被誉为光纤光缆产业“皇冠上的明珠”,在整个产业链的利润中占比达七成,远超其他环节。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天科技先后实施158项新品种研发技改,终于摘得“明珠”,登上产业最高端。

  参观一家家江苏企业的展厅,总会被主打明星产品吸引。走到这里,讲解员一般会抬高声调:法尔胜集团生产出的斜拉索,强度相当于用一根头发丝拉动2吨重的汽车,“港珠澳大桥能经受超强台风考验,咱们的产品功不可没”;常州天合光能,连续18次创造刷新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靠着我们的技术,我国太阳能发电成本降到之前的1/6。”

  ——新兴产业“人慢我快”,产业开启新的增长空间。

  石墨烯,一种新型工业材料。2011年,当石墨烯头顶“材料工业革命性突破”的光环初露头角之时,常州便先人一步,率先开建产业园,开启了石墨烯的全球产业化之旅。

  一步先,步步先。两条全球领先的石墨烯生产线投产,全球首款由石墨烯做的智能发热服、触摸屏手机诞生……目前,常州已培育出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年产值30多亿元。

  技术引出产品,产品牵出产业,“头雁”领出“雁阵”……这些年,顶尖技术有什么,江苏就因地制宜做什么。

  无锡力求让物联网的朝阳率先在太湖之滨升起。政府建孵化平台,吸引华为、浪潮等高科技企业入驻,物联网产值规模已接近江苏的1/2、全国的1/4。

  镇江紧盯国产大飞机配套技术,吸引航空中厚铝板项目落地,以此为支点,打造整机零部件研发、制造、运营的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链销售过百亿元。

  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光伏产业体量占全国近半……眼下,新兴产业在江苏群雄并起、蒸蒸日上。

  ——传统制造“人有我精”,产业树立新的竞争优势。

  先进制造业不能被技术瓶颈“卡脖子”,传统制造业也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实现质的飞跃。

  推广智能制造,让传统制造业更高效。

  听不见机器轰鸣,看不到工人穿梭,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对设备实现远程监控。走进南通大生集团,记者见识了全国首个全国产、全流程数字化纺纱车间,这里每月产纱450吨,工人只需70多个,万锭用工仅为普通车间的1/3。

  嫁接工业互联网,使传统制造业更“聪明”。

  “多亏了‘云脑’!”前不久,苏州协鑫光伏公司新建了一个切片生产车间,不良率始终比其他车间高7个百分点,工作人员大费周折找不到症结。后来,通过“云脑”大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出在精度相差零点几毫米的备件上。调整后,一下节省上亿元生产成本。

  22万家企业“上云”,先后推广2200多个工业APP,示范企业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2%……推广应用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让企业有效克服了要素成本上升压力,也助力“江苏制造”加快迈向“江苏智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让产业转型升级活力迸发,让江苏实体经济迎来华丽嬗变: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2.64%,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63%;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8.2%、6.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分别提高到32.5%、44.7%。

  与时间赛跑,用奋斗发声。如今的江苏,正在创新激流中奋楫前行,全速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本报记者田俊荣、何聪、刘志强、王浩、许志峰、林丽鹂、姚雪青)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