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新闻

资管新规来了 保本理财真假如何看清?

时间:2018-05-07 16:06|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部分保本理财产品可能将走向消亡,但还会有一部分保本理财产品将转型为其他类型,并继续以金融衍生品的形式,成为投资者理财的重要工具。保本理财哪些会消亡,哪些会转型?了解这一问题,需要弄清楚什么是保本理财。

  从产品结构组成上看,保本理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银行按照合同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兑付本金,但没有明确如何保本,如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另一种是通过将客户理财本金或部分本金投资于固收类资产,同时用以上投资的预期收益和剩余本金投资于衍生产品,使投资者在产品到期保本的同时,还可获得更高收益。

  保本理财的第三种形式是合同层面为非保本,但最终仍以预期设定的收益率兑付。在产品实际运作过程中,这种刚性兑付主要通过资金池模式运作,兑付困难时以自营资金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估值上采用摊余成本法等方式来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从实际来看,保本理财承诺兑付本金的产品属性显然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管本质背道而驰,更类似于国际通行的结构性存款,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的资管属性存在本质差异。

  合同层面承诺保本却没有明确如何保本的理财产品,或将不复存在。“固收资产+衍生品”模式的保本理财产品,很可能将不再属于银行理财产品的范畴,将转型为结构性存款。“非保本”产品则会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逐步转型为净值化理财产品。也就是说,保本理财也不保本了。

  但是,转型不会一帆风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还需要擦亮眼睛,看清保本理财转型过程中的真真假假。

  以转型为结构化存款为例,真正的结构化产品要与某个因子挂钩,客户收益是不确定的,但这种产品卖起来费劲,银行也存在一定合规风险。于是,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标榜为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衍生品投资基本上是虚晃一枪,给客户的所谓衍生品投资收益,也是银行自己掏的腰包。

  再以转型为净值化产品为例,净值化银行理财产品不会设定预期收益率,而是和基金一样,按净值申购、赎回,不保证客户收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产品并没有采用市值法估值,而是采用成本摊余法估值,即由资产收益平均摊至每日。这样的估值方法会让产品收益曲线看起来好看,却无法暴露基础资产风险特征,属于典型的伪净值型产品。

  无论是假结构化存款还是伪净值型产品,都属于变相的保本理财。这些产品表面上为投资者“保本”,实际上淡化了风险意识,加剧了产品本身的风险,最终可能让所有投资人一起埋单。此类产品的出现,有银行自身投研能力薄弱的原因,亦有投资者对产品接受程度不同的原因,本质上还是刚性兑付思维的产物。保本理财转型,转的不仅是名称和形式,重要的是摆脱对刚性兑付的依赖,真正实现理财产品的“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