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新闻

明清瓷觚源流及特征

时间:2018-05-15 19:58|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一 觚与瓷觚的出现

  作为酒礼器的觚,大口、细腰、长身、阔底,多为铜制,盛行于殷商。目前所知最早的铜觚出现于商代二里岗时期,在周代逐渐衰落。《考工记图》补注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乡饮酒之爵也。”因而铜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饮酒,《韩诗外传》中有记载:“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可见觚也有劝诫人们饮酒有度,不因酒败坏德行的功用。在商后期,觚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酒礼器,《考工记》:“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商代尚酒,其礼器以酒器为中心。觚作为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在二里岗贵族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爵、觚的数量按一定比例配套出现,且至少出现一爵一觚的定制组合。西周早期,以爵、觚为中心的礼器系统被以鼎、簋为核心的新体系所代替,铜觚在墓葬中数量剧减,到了春秋时期铜觚已较少运用于墓葬。

  周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秦汉以降制作的铜器相对罕见,三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直到北宋时期,由于文人盛行金石考古,三代古铜器开始成为重要的收藏品和研究对象。三代铜器由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因此成为人们身份财富的象征,在尚古的社会风气下,古物收藏程度大大超过前朝,铜觚也作为古董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觚因其造型纤美典雅,深得宋代文人的喜爱,除收藏研究之用,也将其用作案头把玩的雅物,尤喜用作插花器物。宋代文人士大夫插花讲究意境,喜插梅、水仙、兰、葵、荷、栀子等花,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中云:“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如故宫藏南宋佚名《瑶台步月图》页(图1)画幅右侧有一青铜觚,觚中插花。因此宋人喜用古铜器插花,铜觚在宋时开始被称作“花觚”。由于觚的造型别致,器形优美,符合文人的审美雅趣,在宋代逐渐普及。然而铜觚在当时毕竟是少数显贵的收藏,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

  北宋尚无出土或传世的瓷觚。目前已知最早的瓷觚出土物是南宋官窑博物馆藏的瓷觚(图2),是南宋官窑的常见器形,但在其他南宋窑址中尚无发现。此时的瓷觚颇有仿制青铜器的意味,其瓷胎呈灰黑色,施釉较厚,釉面有开片,釉色为青色或米黄色,足底刮釉垫烧,因此大多是紫口铁足 。造型多为大口、细腰、阔底的仿铜觚造型,大小各异,装饰较随意,部分瓷觚带有仿青铜器的扉棱、乳钉装饰。

  宋代以后,瓷觚开始大量出现,元代是瓷觚发展的时期,在明清两朝,瓷器烧制技艺高度发达,各种形制、纹饰的瓷觚厚积薄发,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二 元代瓷觚特征

  元朝统治者将其游牧民族特有的审美风尚带到了中原地区,宋人崇尚的纤美雅致被元代的浑厚豪迈所代替,而觚明显不符合元代统治者审美,因此这一时期出土或传世的瓷觚发现较少,但在这些稀少的瓷器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元代瓷觚造型的变化。

  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品元朝龙泉窑花觚(图3),其特征为喇叭口、短颈、鼓腹、高撇足,通体施青釉,釉质莹厚,有细碎开片,圈足露胎,涂赭色釉,为仿紫口铁足;另一件元代临川窑花觚(图4)形制相似,但通体施白釉,以印花装饰外壁,颈部和足部有蕉叶纹,腹部回纹地如意云纹。另有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因腹部出四戟而得名,青花装饰,颈部蕉叶纹,腹部戟间饰如意状卷叶图案。此外磁州窑也曾出土白釉褐彩瓷觚,为花口鼓腹。

  图4 元临川窑花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瓷觚发展至元代,虽存世数量不多,但无论从釉色还是纹饰方面,都比南宋瓷觚更加丰富多变。元代除青瓷、白瓷外,也出现了青花、彩瓷的瓷觚,纹饰也更加规范,多以蕉叶纹饰颈足,云纹或卷叶纹饰腹部。此外器型上也出现鼓腹、出戟、花口等多种变化。可见元代的瓷觚不再单纯模仿青铜器觚,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新型的瓷器品类看待,在烧造和装饰方面注重突出其瓷器的自身之美。[page]分页标题[/page]

  上一页12下一页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