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 你为什么还在加班?
时间:2018-07-06 02:39|来源:未知|编辑:
网友评论
加班这件事,也应该follow your heart。
最近一年,谢宁几乎不曾在凌晨1点之前离开公司。
“白天基本都被各种会排满了,晚上9点,我才能开始整理工作资料、规划新的方向等,全部弄完基本就12点以后了。”她说。
加班是职场经久不息的话题,因为绝大部分职场人都要加班。这其中,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加班,但也并不是人人都反对加班。正是因为与行业、岗位、年龄、家庭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个话题永远没有统一的意见。
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年底做了一项中国职场话题大调查,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职场人加过班,其中1/4的人天天加班,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加班2到3小时。
原先金融、咨询、广告等行业是加班的“重灾区”,如今技术公司的加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996”制度已经成为小米、京东、华为等公司的工作常态。“好像不996,你就对不起这个时代。”创业者潘越飞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创业之前,他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具体到加班的原因,脉脉的调查数据显示,69.64%的职场人是因为已有工作没有做完,23.4%的职场人表示领导要求必须加班,还有21.28%的职场人是因为习惯性晚走。
谢宁属于那69.64%,身处创业公司,他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即使在经常加班的人群中,谢宁显然也位于加班强度金字塔的最顶层。以8小时标准工作时间计算的话,她每天加班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
在如今的一线城市中,如此拼命的加班状态并不算少见。大家加班的理由不尽相同:为了公司的成长,为了个人的成就,为了收入的提升,或者其他。长期加班到凌晨却依然在坚持的,外在压力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源于个人对于工作、生活状态的处理方式。
我们采访了几位长期处于加班状态的职场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他们对于事业的追求、对于制度的不满、对于现状的无奈,他们是大部分职场人的缩影。
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的工作中,打破生活和工作的边界之后,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是你主动的选择,还是被迫的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否让你变得开心,又或是疲惫?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什么样的加班让你觉得有意义?
管琯在一家金融技术行业的初创公司负责售前技术服务。就像许多创业期的公司一样,这家公司实行全员996的工作时间安排。
不过管琯更忙——除了周六休息半天,能和女友看个电影,从早上9点忙到凌晨1点是他每周的工作常态。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出差,一个月大概有四五次。
其实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管琯从事的并不是金融或者技术相关的工作。进入这个行业、选择这家公司,对于29岁的管琯来说,是兴趣和趋势的结合,他希望自己可以和一家公司一起成长,也愿意投身其中。
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53.33%的职场人之所以选择加班,是出于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他们认为“加班能够带来提升”。
管琯的忙碌从2015年加入这家公司就开始了。当时公司只有四五个人,3年间,他经历了从产品到策略,再到销售的多次轮岗,并最终确定了销售方向。“最早的几个客户都是我去签的。”据管琯回忆,转到销售岗之后,工作强度开始上升,2017年他又被调任负责售前技术,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忙的阶段:每天白天,管琯几乎都在不断地见人、打电话、发微信中度过,晚上则要整理资料、做方案。用他的话说,“只要醒着就在工作”。
据管琯预计,只要他还在这家公司工作,这种忙碌的状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他并不介意,“动力就是不甘平庸,在哪里工作都会是一样,加班只是一种形式。”[page]分页标题[/page]
管琯这样的案例在创业公司比较多见,与自我实现并行的,往往是加班不止的高强度工作。“在新兴行业,比别人快一步,就会占得很大先机,我们是创业公司,从零开始要做出点事情,必须付出努力。”管说。
谢宁的状态与管琯非常相似,她同样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负责BD,带着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
一年前加入这家公司时,这个部门只有她一个人。当时刚好又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她连着3个月几乎天天通宵。谢宁称之为“朝九晚五”,只不过那个“五”是第二天清晨5点。“那段时间我跟我老公都见不着面,我回去他已经睡了,他没醒我又走了。”
谢宁不是没有做过安稳舒适的工作,上一份工作是在大公司,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小的压力,她的工作与生活能非常好地平衡,然而进入创业公司之后,她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更喜欢这种忙碌的状态。
“完全不会觉得受不了,特别兴奋。”谢宁说,即使是在连续通宵、每天靠咖啡支撑体力的那段时间,谢宁都没有过不满或者想放弃的念头。
谢宁自言不喜欢闲下来的状态,甚至会因为闲觉得身体不适。另一方面,创业公司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氛围也是吸引她的更重要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每个人都特别有使命感,就是要拼命把事情做好,让公司变得更好。”
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的整体氛围很容易影响在其中工作的人,“你周围的同事是谁,你们在一起做事有没有希望,这很重要,如果合作的人没意思,因为被拖累而加班,那这样的加班没有任何意义。”管说。
什么样的加班让你感到无聊?
看起来,疯狂加班的故事更多发生在创业公司,然而,在人员充足、管理完善的大公司,加班其实也不少。
高德地图曾根据交通数据发布了一份2016年加班时长排行榜:华为是平均下班时间最晚的公司,员工平均在2157下班,其次是腾讯、阿里巴巴。
在谢宁看来,创业公司比大公司好的一个方面,是项目的落地与推进非常容易,大公司因为部门众多、汇报关系复杂,执行力往往不够。
这一点,从创业公司跳槽到大公司的张然深有体会。她刚刚加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到两个月,“说实话不太适应”,张然说。
她经历过两家创业公司,都负责市场相关的工作,她原以为进入大公司会相对轻松,事实上并没有。“520表白日”之前,她连续几天工作到凌晨,接下来的“618”又将是一次密集加班的时段,“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加班之后第二天状态就是‘飞’的,跟二十多岁的时候不能比。”
31岁的张然在这份新工作中不得不转换思维方式,虽然同样需要加班,但在不同环境中加班的理由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业公司加班通常是源于内部的需求,要做一个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张然说,“但是在大公司,加班大多数时间消耗在内部流程、体制和各维度关系的梳理上。复杂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事情的过程。”
原本在创业公司时,张然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时间安排好工作进度,很多沟通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方式就可以完成,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个项目之后,她还能够协调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现在到了大公司里,张然发现她对时间失去了掌控。因为涉及到不同部门、供应商、合作伙伴,远程沟通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执行阶段又要多层反馈,这些都需要协调时间,“流程上对接部门、合作伙伴的时间节点不太一样,总是在等待,等结果、等对方的答复。”
所以过去两个月的工作让张然觉得,加班完全是一种消耗,而她只能尽量适应这样的状态。
主动加班与强制加班差别巨大。强制加班可能导致一些本可以在上班时间做完的工作被拖到下班后,即使无事可做也不得不等到9点之后才能离开,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都是一种消耗。58同城曾因为要求全员实行996工作制而引起员工强烈不满。[page]分页标题[/page]
在咨询公司工作的金蕾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疲累。她的公司服务于投资并购市场,项目不断,公司所有的人都得加班。金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个同事前一天加班到凌晨2点,第二天下午直接昏倒在健身房。加班崩溃到哭在他们公司也不算新鲜事。连续3年的加班让金蕾对这样的工作状态愈发消极,“其实成就感跟加班并没有关系,这个事情10天内做完也有成就感,但非得要2天做完,这样的加班对我来说完全是负效应的。”
谢宁从来没有后悔过从一家稳定的公司走出来,“如果没什么事做还非让我加班,我肯定受不了,但如果是完全由自己把控,即便事情多到弄不完,但是做完之后自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直接影响了公司人加班的情绪。
你赞同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吗?
BBC曾在一篇关于中国职场人的加班报道中说,“尽管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数额庞大的风险投资仍在大量涌入中国,这导致技术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班文化也愈演愈烈。”
据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研究员估计,中国在职员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至2200个小时—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这一数字远高于美国(每年1790小时)、荷兰(1419小时)、德国(1371小时),甚至日本(1719小时)。
西方国家倡导工作和生活采取“二分法”,工作场合认识的人通过LinkedIn、邮件联系,生活场合认识的人通过Facebook、短信联系,二者很少重叠。
但中国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我们有微信。事实上,很多公司并没有严格的打卡时间,管和谢宁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外出,从时间以及空间角度已经不能完全界定工作与否。而不管是不是加班,24小时在线的微信让如今所有的职场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之中。
美国专栏作者Michelle Zhang因为工作需要与中国团队合作,在体验了以微信为主的沟通方式之后,她在文章中说,“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即使已经睡下,可能因为微信工作群的一条,你就得从床上爬起来找资料,即使正在度假,可能一个电话你就得坐飞机赶回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但这样的规定在现实中几乎很难被真正执行,不仅因为加班现象的普遍,更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总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为名,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更多的时间被工作占用。
正因为如此,加班最多的通常是单身或者已婚未育的年轻人。“我觉得要孩子可能到32到35岁,还早呢,”谢宁说,“我跟我老公都是比较追求自我成长的人,所以我们能够互相理解。”
谢宁的想法正是当下不少职场人加班时的内心投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急于抓住机遇,仿佛一停下就是消极懒惰,不忙碌就意味着不尽责。“加班、忙碌”常常被等同于“成功”,但这个置换公式的另一边需要付出的,是时间、精力、家人、健康……你可以透支多少?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谢宁、张然、金蕾为化名。)
最近一年,谢宁几乎不曾在凌晨1点之前离开公司。
“白天基本都被各种会排满了,晚上9点,我才能开始整理工作资料、规划新的方向等,全部弄完基本就12点以后了。”她说。
加班是职场经久不息的话题,因为绝大部分职场人都要加班。这其中,并不是人人都愿意加班,但也并不是人人都反对加班。正是因为与行业、岗位、年龄、家庭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个话题永远没有统一的意见。
脉脉数据研究院2017年年底做了一项中国职场话题大调查,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职场人加过班,其中1/4的人天天加班,超过一半的人每周加班2到3小时。
原先金融、咨询、广告等行业是加班的“重灾区”,如今技术公司的加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早9点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996”制度已经成为小米、京东、华为等公司的工作常态。“好像不996,你就对不起这个时代。”创业者潘越飞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创业之前,他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
具体到加班的原因,脉脉的调查数据显示,69.64%的职场人是因为已有工作没有做完,23.4%的职场人表示领导要求必须加班,还有21.28%的职场人是因为习惯性晚走。
谢宁属于那69.64%,身处创业公司,他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即使在经常加班的人群中,谢宁显然也位于加班强度金字塔的最顶层。以8小时标准工作时间计算的话,她每天加班的时间超过6个小时。
在如今的一线城市中,如此拼命的加班状态并不算少见。大家加班的理由不尽相同:为了公司的成长,为了个人的成就,为了收入的提升,或者其他。长期加班到凌晨却依然在坚持的,外在压力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源于个人对于工作、生活状态的处理方式。
我们采访了几位长期处于加班状态的职场人,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他们对于事业的追求、对于制度的不满、对于现状的无奈,他们是大部分职场人的缩影。
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的工作中,打破生活和工作的边界之后,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是你主动的选择,还是被迫的选择?这样的生活是否让你变得开心,又或是疲惫?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什么样的加班让你觉得有意义?
管琯在一家金融技术行业的初创公司负责售前技术服务。就像许多创业期的公司一样,这家公司实行全员996的工作时间安排。
不过管琯更忙——除了周六休息半天,能和女友看个电影,从早上9点忙到凌晨1点是他每周的工作常态。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出差,一个月大概有四五次。
其实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管琯从事的并不是金融或者技术相关的工作。进入这个行业、选择这家公司,对于29岁的管琯来说,是兴趣和趋势的结合,他希望自己可以和一家公司一起成长,也愿意投身其中。
脉脉数据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53.33%的职场人之所以选择加班,是出于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他们认为“加班能够带来提升”。
管琯的忙碌从2015年加入这家公司就开始了。当时公司只有四五个人,3年间,他经历了从产品到策略,再到销售的多次轮岗,并最终确定了销售方向。“最早的几个客户都是我去签的。”据管琯回忆,转到销售岗之后,工作强度开始上升,2017年他又被调任负责售前技术,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忙的阶段:每天白天,管琯几乎都在不断地见人、打电话、发微信中度过,晚上则要整理资料、做方案。用他的话说,“只要醒着就在工作”。
据管琯预计,只要他还在这家公司工作,这种忙碌的状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他并不介意,“动力就是不甘平庸,在哪里工作都会是一样,加班只是一种形式。”[page]分页标题[/page]
管琯这样的案例在创业公司比较多见,与自我实现并行的,往往是加班不止的高强度工作。“在新兴行业,比别人快一步,就会占得很大先机,我们是创业公司,从零开始要做出点事情,必须付出努力。”管说。
谢宁的状态与管琯非常相似,她同样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负责BD,带着一个十几个人的团队。
一年前加入这家公司时,这个部门只有她一个人。当时刚好又是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她连着3个月几乎天天通宵。谢宁称之为“朝九晚五”,只不过那个“五”是第二天清晨5点。“那段时间我跟我老公都见不着面,我回去他已经睡了,他没醒我又走了。”
谢宁不是没有做过安稳舒适的工作,上一份工作是在大公司,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较小的压力,她的工作与生活能非常好地平衡,然而进入创业公司之后,她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更喜欢这种忙碌的状态。
“完全不会觉得受不了,特别兴奋。”谢宁说,即使是在连续通宵、每天靠咖啡支撑体力的那段时间,谢宁都没有过不满或者想放弃的念头。
谢宁自言不喜欢闲下来的状态,甚至会因为闲觉得身体不适。另一方面,创业公司所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氛围也是吸引她的更重要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每个人都特别有使命感,就是要拼命把事情做好,让公司变得更好。”
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的整体氛围很容易影响在其中工作的人,“你周围的同事是谁,你们在一起做事有没有希望,这很重要,如果合作的人没意思,因为被拖累而加班,那这样的加班没有任何意义。”管说。
什么样的加班让你感到无聊?
看起来,疯狂加班的故事更多发生在创业公司,然而,在人员充足、管理完善的大公司,加班其实也不少。
高德地图曾根据交通数据发布了一份2016年加班时长排行榜:华为是平均下班时间最晚的公司,员工平均在2157下班,其次是腾讯、阿里巴巴。
在谢宁看来,创业公司比大公司好的一个方面,是项目的落地与推进非常容易,大公司因为部门众多、汇报关系复杂,执行力往往不够。
这一点,从创业公司跳槽到大公司的张然深有体会。她刚刚加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到两个月,“说实话不太适应”,张然说。
她经历过两家创业公司,都负责市场相关的工作,她原以为进入大公司会相对轻松,事实上并没有。“520表白日”之前,她连续几天工作到凌晨,接下来的“618”又将是一次密集加班的时段,“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加班之后第二天状态就是‘飞’的,跟二十多岁的时候不能比。”
31岁的张然在这份新工作中不得不转换思维方式,虽然同样需要加班,但在不同环境中加班的理由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业公司加班通常是源于内部的需求,要做一个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张然说,“但是在大公司,加班大多数时间消耗在内部流程、体制和各维度关系的梳理上。复杂的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完成事情的过程。”
原本在创业公司时,张然可以根据项目需求和团队时间安排好工作进度,很多沟通通过电话、微信等远程方式就可以完成,集中精力处理完一个项目之后,她还能够协调出一段完整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现在到了大公司里,张然发现她对时间失去了掌控。因为涉及到不同部门、供应商、合作伙伴,远程沟通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执行阶段又要多层反馈,这些都需要协调时间,“流程上对接部门、合作伙伴的时间节点不太一样,总是在等待,等结果、等对方的答复。”
所以过去两个月的工作让张然觉得,加班完全是一种消耗,而她只能尽量适应这样的状态。
主动加班与强制加班差别巨大。强制加班可能导致一些本可以在上班时间做完的工作被拖到下班后,即使无事可做也不得不等到9点之后才能离开,这对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都是一种消耗。58同城曾因为要求全员实行996工作制而引起员工强烈不满。[page]分页标题[/page]
在咨询公司工作的金蕾感受到的,则是另一种疲累。她的公司服务于投资并购市场,项目不断,公司所有的人都得加班。金蕾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个同事前一天加班到凌晨2点,第二天下午直接昏倒在健身房。加班崩溃到哭在他们公司也不算新鲜事。连续3年的加班让金蕾对这样的工作状态愈发消极,“其实成就感跟加班并没有关系,这个事情10天内做完也有成就感,但非得要2天做完,这样的加班对我来说完全是负效应的。”
谢宁从来没有后悔过从一家稳定的公司走出来,“如果没什么事做还非让我加班,我肯定受不了,但如果是完全由自己把控,即便事情多到弄不完,但是做完之后自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这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直接影响了公司人加班的情绪。
你赞同将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吗?
BBC曾在一篇关于中国职场人的加班报道中说,“尽管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数额庞大的风险投资仍在大量涌入中国,这导致技术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班文化也愈演愈烈。”
据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研究员估计,中国在职员工平均每年工作2000至2200个小时—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这一数字远高于美国(每年1790小时)、荷兰(1419小时)、德国(1371小时),甚至日本(1719小时)。
西方国家倡导工作和生活采取“二分法”,工作场合认识的人通过LinkedIn、邮件联系,生活场合认识的人通过Facebook、短信联系,二者很少重叠。
但中国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我们有微信。事实上,很多公司并没有严格的打卡时间,管和谢宁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外出,从时间以及空间角度已经不能完全界定工作与否。而不管是不是加班,24小时在线的微信让如今所有的职场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处于一种工作状态之中。
美国专栏作者Michelle Zhang因为工作需要与中国团队合作,在体验了以微信为主的沟通方式之后,她在文章中说,“突然之间,我的微信通知点开以后不再是我妈妈对我的嘘寒问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释幻灯片上的一个数据,而且这些工作请求并不总是在工作时间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维逻辑俨然崩塌。”
即使已经睡下,可能因为微信工作群的一条,你就得从床上爬起来找资料,即使正在度假,可能一个电话你就得坐飞机赶回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但这样的规定在现实中几乎很难被真正执行,不仅因为加班现象的普遍,更因为技术的进步导致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总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为名,最终的结果却往往是更多的时间被工作占用。
正因为如此,加班最多的通常是单身或者已婚未育的年轻人。“我觉得要孩子可能到32到35岁,还早呢,”谢宁说,“我跟我老公都是比较追求自我成长的人,所以我们能够互相理解。”
谢宁的想法正是当下不少职场人加班时的内心投射,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急于抓住机遇,仿佛一停下就是消极懒惰,不忙碌就意味着不尽责。“加班、忙碌”常常被等同于“成功”,但这个置换公式的另一边需要付出的,是时间、精力、家人、健康……你可以透支多少?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谢宁、张然、金蕾为化名。)
TAG
相关阅读:
- 优力狮抽奖活动即将开始,海量奖励等你来拿2023-12-25 10:04
- 聚焦“制造业保持基本稳定:逻辑与政策”,CMF专题报告发布2023-06-20 06:07
- 618电商大促"暗含战机",消费基金迎来大转机?2023-06-20 06:08
- 金监总局「一号文件」的深意:消保是安身立命之本2023-06-20 06:07
- 风大雨大时代,中国食品饮料如何“再造奇迹”?2023-06-20 06:06
- 抖音电商、小红书、梦饷科技…… 电商新势力为何总在上海出现?2023-06-20 06:05
- 离岸服务外包是桩好生意吗?2023-06-20 06:04
- 多地密集部署稳增长 先进制造业投资迎强支撑2023-06-20 06:04
- 卖家说刘德华的脸更适合我!揭秘AI变脸生意链:1.5万元包学会2023-06-20 06:01
- 狗狗币历史价格走势图|狗狗币历史价格走势图K线图|狗狗币价格美元2023-02-27 11:52
滚动播报
- 13:29周大生荣获“2024中国上市公司品牌500强”荣誉
- 21:24“利伯兰杯”国家辩论赛圆满落幕:孙宇晨与特朗普引领加密行业新格局
- 20:21控量挺价稳根基,长远发展可期,舍得酒业发布2024年业绩预告
- 14:34从加密OG到特朗普家族加密顾问,孙宇晨要做加密天命人?
- 21:43皙之密:助力肌肤焕变,闪耀自然美之光
- 21:15全美世界:以爱为笔,绘就辉煌征程
- 16:31JJ斗地主抵制赌博,开创棋牌游戏辉煌新纪元
- 17:55周大生黄金珠宝嘉年华喜迎新春,精选主推产品送上蛇年祝福
- 12:53“蓄势待发”的熊猫湾区首秀,海珠广场迎新春艺术盛宴
- 15:51小年贺岁,周大生经典成长礼记系列十二生肖串珠祈福新年
- 15:00从蓝色海洋畅想绿色未来,亚洲金融论坛第一财经工作坊成功举办
- 14:57天津新春发放消费券,汇正财经关注消费结构升级领域
- 13:49温致科技发布数字健康行业新物种
- 18:23周大生经典十万份黄金好礼大放送,点燃蛇年春节喜气氛围
- 11:13JJ斗地主拒绝赌博,引领棋牌游戏新风尚
- 10:37行业唯一!海尔智家获最具投资价值奖
- 10:24周大生黄金珠宝嘉年华即将盛大开启,十万份黄金好礼贺蛇年春节
- 09:28惠达卫浴与京东深化合作,开启2025健康卫浴新生活
- 19:08预见2025:HTX的全球化蓝图与战略突破
- 18:22惠达卫浴与京东深化合作,开启2025健康卫浴新生活
- 18:08“陆地航母”上线,人类距离打飞的上班还有多久?
- 17:54亚马逊最大规模电动卡车订单落地:豪购超200辆奔驰eActros
- 15:36百利好推出全新交易产品,开拓财富新篇章
- 21:10七座商务车都有哪些?上汽大通 MAXUS G90亮点解析
- 21:05云米电器质量怎么样,云米燃气热水器AI Super2:智享未来,温暖每一
- 20:51CR450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新突破
- 20:03IP+文旅还能怎么玩?酷乐潮玩全国文旅首店给出了答案
- 18:09周大生大师艺术珠宝以璀璨黄金诠释印象派艺术
- 15:58CES新物种(下):中国原创,世界领先——通用软体机器人技术赋能全球生产
- 10:38CES 2025观察:海信空调的新风,继续吹向AI风口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