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产经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新闻

学院路20号:“石油大院”里的周永康印记

时间:2014-08-11 10:51|来源:笑笑|编辑: 网友评论
周永康的母校,位于学院路20号的“石油大院”。摄影:李小喵 (点击查看组图:重访周永康母校)

周永康的最后一次公开亮相,是在去年的10月1日,他来到了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石油大学,参加母校的60周年校庆活动。但那里并不是他真正的母校。

海淀区学院路20号,如今的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既是青年周永康学习的地方,也是周在石油工业部工作时期的居所所在。

这里俗称“石油大院”,曾经是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址,又是石油工业部的家属区,再到如今的勘探研究院。直到现在,周永康的很多校友和老师仍然住在这里。周先后两次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20年的时间,足够在大院里留下有关他的众多印记与传说。

大院里的痕迹

7月30日下午,腾讯网来到了“石油大院”。围墙里的现代建筑群之间,有三栋老建筑显得尤为扎眼:“54楼”、“56楼”、“工字楼”。顾名思义,“54楼”即为1954年建立,“56楼”和“工字楼”为1956年建立。

这三栋楼都是典型的苏式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回廊宽缓伸展,从老北京石油学院当年建校,一直保留至今。

据多名校友和老师向腾讯网回忆,周永康就读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宿舍应该是在“56楼”,现在还住着各石油系统的职工。教学楼则是“59楼”,现在已经被拆除。

周永康大学时期住过的宿舍楼,仍有文革标语。

腾讯网在现场看到,四层高的“56楼”,外表已斑驳不已,墙上有多处漏水的印迹。而唯一能反映其时代特征的是,墙面上还隐约能看见当年的标语:“指挥我们思想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

1953年创立的北京石油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承担着重要的能源战略功能。1969年,为响应中央“办成抗大式学校”的备战号召,搬迁到山东东营胜利油田,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更名为石油大学,将一部分搬回北京昌平区。后来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

200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再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独立办学。而老的北京石油学院本部(“石油大院”)大部分被划归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961年,19岁的周永康考取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首次来到了这个大院。1966年至1968年1月,因为文化大革命影响,周永康又在学校多呆了一年多等待分配。

1960年代就在学校教书的贾昌明老人对腾讯网回忆说,毕业后一直没见周永康回来,直到1985年,回京当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他住进了石油大院家属区7号楼。目前该家属区已经拆掉重建。

“80年代的一个副部长,在北京都不算官了。”贾昌明回忆,周永康一家分的房子和他们教职工一样,都不大,只是两室一厅。

有传言称,周永康喜欢游泳,所以石油大院的游泳池办得特别好。在门口,一位石油老教师告诉腾讯网,之前这里是露天的游泳池,大概在20年前,在原有地址上盖了新的游泳馆,门票价是5元/次,里面有“桑拿房”。当时,周永康已经担任中石油集团的副总经理。

“石油大院”内的原游泳馆为露天,据称周永康喜欢游泳。

1998年,周永康离开石油系统,听听
日朝外长在缅甸举行会谈 为十年来首次日朝外长在缅甸举行会谈 为十年来首次
到国土资源部当部长后,也便搬离了“石油大院”。又10年过去后,2008年奥运前夕,游泳馆又进行了一次翻修,高档了不少,门票价是40元/次。“但是很多人都去不起了”。

没有人亲眼见过周永康曾在这个游泳馆里游泳。但2014年的这个夏天,大院里、泳池里都在津津乐道周永康的故事。

低调的“保皇派”

周永康在大院里生活的第一个阶段,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贾昌明介绍,整个石油产业链分为找油、钻井、采油、运油、炼油、石油化工,而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为祖国找油”成为第一要务,周永康所学的勘探专业自然而然成为整个学校的“香饽饽”。

然而,据贾昌明回忆,周永康班上当时有30多名学生,“他的表现很平庸,在学校都没太听说过这个人,后来他到石油部的时候才知道他是我学生。”

他的表现很平庸,在学校都没太听说过这个人。         ——石油大学老教师

中国石油大学校史记载,周永康入学的1961年,校内师生就遭受浮肿等疾病的困扰。接下来,“四清”、“五反”影响着教学,师生间多次发起“思想清理”运动。1966年初,周永康大学最后一学期,全院的中心任务是以阶级斗争为主的“自觉革命”。4月份,大部分师生分赴大庆、胜利油田参加建校劳动。6月,一切因文革戛然而止。正值毕业的周永康,留校1年才得以分配到大庆油田。

“在文革前入党的大概不会是造反派。”比周永康早两年入校(1959年)的陈武勇向腾讯网回忆,周是在1964年入党的。文革开始后,学生中分为“保皇派”和造反派。“保皇派”即保护文革前的领导干部,与之相对的是“造反派”。

但在他的记忆中,周永康在“保皇派”里面也“算不上号”,当年“保皇派”老大是一个女生。

然而,在学校低调的周永康,一参加工作,就立刻发挥出能量。周永康的第一次发迹,仍然与“石油大院”有关——得益于原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刘长亮。

1963年至1970年期间,刘长亮担任北京石油学院党委书记,文革中被“造反派”打倒。文革结束后,1970年3月开始担任辽河石油勘探指挥部政治委员,后历任辽河油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书记、中共盘锦地委书记、盘锦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营口市委书记等职。

“后来周永康也被分配到辽河油田,刘长亮发现这个小伙子挺能讲,又是石油学院的毕业生,文革期间又没有造他的反,对他印象很好。”贾昌明说。

“1968年初,我怀着为石油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主动请缨从大庆来到辽河,参加了下辽河盆地前期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周永康曾在辽河油田40周年的一封贺电中回忆,自己过上了风餐露宿、居无定所的野外考察生活。

以后我跟你们走的人生道路完全不一样了。              ——周永康

有媒体报道称,1970年,刘长亮问周所在的地质队主任康清明,台下的小伙子是否叫周永康?很快,周永康就被提拔为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团大队长。1976年,周永康从辽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职务,上调任政治部副主任,由技术岗位转变为行政管理岗位。1985年,周永康从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上调至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一路飞黄腾达。

“他离任物探处处长时,就跟他的那帮哥们说,以后我跟你们走的人生道路完全不一样了。”曾经与周永康年轻时共事的一位人士这样告诉陈武勇。在这位人士看来,周永康是技术工种出身,和这个群体大部分人一样,“很老实本分”,但是从政之后自己就不怎么与之接触了。

此前,从盘锦地质队实习员到辽河石油勘探局最高领导,周永康只花了16年时间,平均每三年升职一次。在石油人看来,这种上升速度无疑是“火箭式”的。而据贾昌明介绍,周永康的同班同学们,大部分终其一生都在技术岗位工作。

军车撞死的前妻

毕业17年后,再次回到这个大院时,周永康已经官至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尽管只是拥有一个普通的两室一厅,但之后的十多年里,贾昌明们已经很难见到周永康了,能够提醒院里人们周永康的存在的,是他的前妻王淑华。

媒体报道称,1968年1月,周永康主动请缨来辽河油田参加石油会战,会战开始没几个月,周永康便和王淑华确立了恋爱关系。

王当时是采油厂某支部的干事,河北唐山人,工人家庭出身,高中学历,没读大学便参加了工作。以当时不少同事的眼光来看,周永康与她的结合“比较亏”:除了学历上的差距,王淑华面相很显老,看着比周要大好几岁。还有人因此暗地里劝过周永康,“不要跟王淑华”。

二排左一为王淑华(来源:凤凰网)

不过,一年之后两人就结婚了。1972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周滨在油田当地的医院出生。在当年的邻居看来,周永康夫妻俩工作忙碌,生活条件艰苦。后来周把母亲从江苏老家接过来,照看孩子。不过,婆媳关系似乎相处的不太融洽,时常会听到隔壁传来争吵声。

据凤凰网引述周永康前秘书杨广吉的描述,在油田工作时,周基本不回家,“开会一开就开到半夜”,大部分时间睡办公室。尽管周的办公室离家就步行15分钟左右的距离,家里灯泡坏了,王淑华也只能给秘书打电话让换。

“(周永康)到石油部当官后,就把老婆调到勘探院档案室。后来档案室变成档案科,又变成档案处,她老婆就接连当档案科科长、处长。后来他又把他老婆调到石油部下属的一个天然气公司当工会主席。”据贾昌明回忆,周家搬到“石油大院”之后,自己与王淑华打交道不少。

贾昌明记得,自己和王淑华曾经一起到辽河油田出差,在火车上一起聊天,王淑华表现得“很客气”,“没有官太太的架子”。到了辽河油田后,看看

第三方信用支付风控引质疑 业内称比银行有优势第三方信用支付风控引质疑 业内称比银行有优势

王淑华会主动说“他们是跟我一起来的”,接待人员便也按照相同的高规格,接待贾昌明等人。

然而,丈夫升官之后的家庭终究产生了裂隙。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地质师吴铁生称,有次周永康在石油部开会,王淑华曾大闹会场,原因是王怀疑周在“外面有人”。

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陈武勇告诉腾讯网,离婚后,“石油大院”里很多人想给周永康说媒,但是周永康一直没答应。“这几天看报道才知道他早就娶了,而且比她小28岁。”

然而令“石油大院”所有人都愕然的是,1999年,在离婚两年之后,王淑华却死于意外。贾昌明回忆说,当时她和石油勘探学院其他教职工一起,到位于十三陵附近的石油疗养院开会,会议休息期间,王淑华到路边溜溜弯儿,却被一辆军车给撞死了。

很多职工都参加了那次会议,“事情来得很突然”,而军车,正是当时人们私下议论的热点。事发后,陈武勇说,大院里的人们与周家的接触就几乎没有了。

资料显示,石油疗养院位于十三陵风景区东北角的莲花山下月亮湾,占地3.6万平方米,拥有不同规格的客房200余间。

多家媒体报道称,王淑华曾经回去过周永康的无锡老家两次。其中第二次,王淑华到周家祖坟前大哭过一场,而现在周永康家的祖墓上,王淑华的名字早就被改成了黑色字体。

最后的亮相

被调查之前,周永康的最后亮相虽然不在这个大院里,但正是这个大院的经历,帮助他有机会向外界证明点什么。

2013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从“石油大院”搬离的中国石油大学迎来了六十周年校庆。作为最知名的校友,周永康来到了昌平的新校区,校党委书记蒋庆哲、校长张来斌作陪。当时,社会上已经流传开一些传闻,而他的公开亮相,被解读为试图向外界传递自己并未被调查的信号。

但在同样受邀参加了校庆活动的“元老级”教授贾昌明看来,那次公开亮相,仍然有一些痕迹预示了后来的结果。

一方面,周永康10月1日只是参观了校史馆,跟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1961级校友搞了一个小范围的座谈会,并没有出席10月2日官方隆重举办的“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暨校友师生联谊会”,这让贾昌明觉得蹊跷。

最后的亮相:周永康与同级校友座谈

另一个细节是,据贾昌明讲述,第二天的庆祝大会刚开始时,播放了一个校史回顾的视频短片,其中出现了另一位国家领导人级别的校友和周永康在50周年校庆时一起的合影,播放到这里时,视频出现了快速的拖动。随后这位校友上台致辞,特意强调“刚才的画面是上一次的”(注:指50周年校庆时)。

贾昌明讲述这些细节时,对腾讯网强调,自己并不是“马后炮”,而是当时就觉得了蹊跷,倾向于相信社会上的传言。果然,这次活动,成为了周永康的最后亮相。

在这最后的亮相中,周永康并无节制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母校的感情:“母校是我几十年石油生涯的起点,也是我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的起点,师恩如山,教泽绵长,永志不忘!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身处什么岗位,母校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表达,也是对“石油大院”里的青春的回忆。如今,当大院里的人们到处谈论着他的时候,身陷囹圄的周永康,是否还会记起这个大院里的点点滴滴?

(应采访对象要求,贾昌明、陈武勇为化名。腾讯财经 冯军 发自北京)

TAG
780*90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滚动播报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370宽 广告位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广告服务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QQ:2713090406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Copyright © 2021 中国产经网 Twsp.net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 Powered by twsp.net